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黄梅戏《青山鉴》:扎根山林 有情有韵

2017-07-24 09:43: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安徽省桐城市黄梅戏剧团创排的黄梅戏《青山鉴》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7月13日、14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

黄梅戏《青山鉴》讲述了大学毕业生章兰兰和周立凡携手创办林场,为建设美好乡村奉献青春和汗水的故事,塑造了新时期大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的可敬形象,颂扬了年轻人的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该剧自2015年推出后已演出20余场,曾获第28届“田汉戏剧奖”剧本类二等奖、2015年安徽省黄梅戏新剧目展演“优秀剧目奖”。

康式昭、周育德、朱绍玉、李惟铨、郑雷、武丹丹、谢雍君、景俊美等戏曲界专家参与点评《青山鉴》。专家指出,该剧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把握了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演出朴素、饱满、新鲜、充满生命力。编剧整体水平较高,巧妙地运用了网络时尚要素,剧情既一波三折又紧凑和谐,戏剧张力强;唱词有情感,生活气息浓厚;导演对剧本处理得很细腻,手机视频的展现、女主角对男主角称谓的变化,以及后面“秘密”的揭开方式都演绎得巧妙动人。这部戏没有刻意营造难以解决的矛盾冲突,整体风格淡雅清新,让人看后感到温馨。

黄梅戏《青山鉴》以精彩的表演、生动的剧情、优美的唱腔、鲜明的主题形成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收获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微信公众号“新影戏曲台”在演出前发表了导赏文章《青山可鉴,绿水有知:青春戏曲人说一段〈青山鉴〉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院团”在演出后发表了《黄梅戏〈青山鉴〉:青山鉴情,黄梅流韵》,介绍了剧种、剧团及剧目特色等。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因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得名,后在流布过程中发展成为安徽主要地方声腔剧种。黄梅戏原属“二小戏”“三小戏”,后为适应演出大本戏的需要,形成了包括正生、正旦、小生、小旦、老旦、小丑、花脸等在内的行当体制,其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腻,充满生活气息,音乐委婉活泼、优美动听、韵味醇厚、富于表现力。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有众多优秀剧目,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小辞店》等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黄梅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成立于1952年10月,2004年组建为桐城市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剧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面向市场,不断挖掘本地资源,在桐城文化与黄梅戏艺术的结合与开拓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88年起,该团先后创排了《遗祸》《胭脂湖》《桐城六尺巷》《惊天一兰》等剧目,多次获安徽省各大展演奖项;青年演员汪林林、赵长玖曾在皖、鄂、苏三省剧协举办的第二届黄梅之星电视大奖赛中荣获“黄梅之星”称号。( 艺 戏)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