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供给侧改革实践

2016-05-20 08:05:4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毛竹价格连年走低,面临卖难窘境,靠竹山留人的太银怎么办?

一个少数民族村的供给侧改革实践

曾靠山吃山的太银人,如今越来越有危机感了。前年一吨毛竹卖800元,去年卖600元,今年只能卖500元,还得求人要。5月19日,刚卖完一车毛竹的毛景福对吴礼财说:“多亏你看得远,早就在田里和林下培植供给新动能,要不然就得远离家人外出打工了。”

不愁卖时,防着卖不了

吴礼财是光泽县寨里镇太银少数民族村的党支部书记。2012年,太银村靠着人均20多亩毛竹山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上均山到人、开路上山、科技上山等管护措施到位,竹笋多了、粗了,竹子密了、大了。供给增强的同时,需求也空前旺盛,毛竹每吨卖800元,冬笋每公斤卖20元,还供不应求。太银村人凭着一根竹一棵笋富得让全县农村人“眼红”:村财第一,农民人均收入上万元,户户盖洋楼,不少人还开上了轿车。更让人羡慕的是,这里人有竹山的活干,有竹山的钱赚,不用外出打工,就不用为老人和孩子问题发愁。

就在大家对现状心满意足的时候,吴礼财却提出了“不愁卖时,防着卖不了”。他在《村规民约》里加上了“劈竹林杂灌时要留野茶树”,还发动村民利用毛竹加工的下脚料和垦复毛竹山的杂灌作原料,种反季节香菇和竹荪等食用菌,鼓励村民利用毛竹山养羊、养蜜蜂等。当时,“小富即安”的村民不理解,吴礼财就让几名村干部示范。经过苦口婆心的宣传,次年终于有30多户村民跟着干。吴礼财说,当时,虽然种食用菌亩收入有几万元,但远不如竹山收入来得简单,能有几十户人坚持着,也算留住了应对供给过剩的种子。


想到调时,帮着调好来

太银村地处闽赣边界,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00多户700多口人,因为历届村两委班子对脚下土地的认知和绿色发展的坚持,散落于大山深处的16个居住点的村民先后搬迁至山下公路沿线的6个自然村,接着村里又给6个自然村修建了通村水泥路,还把机耕路延伸至远山。太银人虽身居高远山区,却过着安静、幸福的小日子。

但到了去年,吴礼财担心的供给过剩情况果真出现了。开车进山收毛竹、收笋的人没有了,自己装车送去,价格还降了好几成。这时,全村人分成了两派:一种认为不能在“一根竹一棵笋”上吊死,得赶紧求变,调结构;一种认为笋竹行情有好有坏,不好卖就少砍少挖,再等等,观望观望。作为一个村的带头人和主心骨,吴礼财也想出了两套解决方式:对主动求变的村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销售服务,为食用菌种植户和羊、蜂养殖户排忧解难;对那些“等等看”的村民,则用组织化形式,吸引他们加入“太银村高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们既可以田、以资、以劳入股,也可给合作社打工赚钱,当年合作社就有105户村民入社。

危机来时,心里不慌了

走在太银村,虽家家户户大门洞开,但见不着几个人。村主任雷世顶说,近几年垦复竹山留下的野茶树现在开始产茶了,这不,全村男女老少都上山采茶去了。太银竹山大多数都有野茶树,垦复竹山把与茶树争食的杂灌一劈掉,茶树就疯长。只要肯去采,就不愁卖。现在太银村能供给的不再只有毛竹和笋,还有有机茶叶、生态肉羊、生态蜂蜜、绿色食用菌及高山蔬菜。

东边不亮,西边亮。山上的毛竹今年降到了每吨500元,冬笋每公斤降到了6元,但太银人心里一点也不慌,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有效供给源。漫山遍野的野山茶树惠及全村人,从清明至立夏,每户采茶户可增收好几千元。种竹荪、反季节香菇和黑木耳的有40多户,户均增收都在好几万元。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种植茭白、红芽芋、辣椒、茄子等,户均增收也在上万元。 ☉邱盛林 何朝晖 刘浩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