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南平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融合化、绿色化、链群化发展,聚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向新而行 动能澎湃
| 2025-11-19 09:08: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抢先“落子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市场主体、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大量涌现……闽北大地,处处可见向“新”而行的生动场景,跳动着“新”潮澎湃的强劲脉搏。
先行一步,方能争得步步领先。五年来,南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挥独特优势,干字当头、奋勇争先,培育发展“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打造“四链”融合产业服务平台,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建立健全“链长+链主+专班”机制,推动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构建具有南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破局起势,不断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追“新”逐“绿” 壮大集群
圣农集团SAP+MTC智慧农场项目稳健运行,助力圣农集团实现从种源培育、生态养殖、食品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
综合运用5G、云、算力、AI等技术,杜氏木业依托竹木企业生产执行精益化管理平台,喷涂厂房用工从300人下降至99人,设备综合效率翻番,相当于不用投入资金的情况下再造一条生产线;
农夫山泉茶饮料生产线、元力活性炭高端精制活性炭生产线改造、南平铝业年产8万吨绿色低碳高端铝合金材料及闽铝轻量化年产38万套绿色低碳新能源配套产品智能生产线技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业,当下的项目投资造就未来的产业根基。五年来,南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突出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追“新”逐“绿”,产业链条由“短”变“长”,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强龙头、延链条、壮集群。南平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要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趋势,紧盯竹、新型轻纺、氟新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产业融合化、绿色化、链群化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供应链稳定、要素链完备、创新链活跃、“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
栽好“产业树”,育好“产业林”。锚定向新、向智、向绿的目标,南平扎实推动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主导产业活力足、动能涌、成色好,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南平市科学编制《南平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30)》等产业规划,系统梳理“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3+4+5”重点产业集群,编制《南平市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出台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19条措施,重点发展竹、肉鸡加工及食品、茶、水(酒)等10条产业链;邵武氟新材料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政和竹、光泽白羽肉鸡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武夷岩茶入选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立“竹”资源、做“竹”文章,“竹”够精彩。南平先后获评“全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中国竹工机械产业基地”称号,推动国际竹藤中心武夷研究基地、中国竹产业协会竹家居与装饰分会、省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竹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竹产业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市竹产业设计制造检测中心等平台机构落地,推进创新成果在南平市孵化转化。
此外,南平市发布《武夷笋》《武夷竹》白皮书,优化提升“两徐”竹经济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印发实施《南平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南平市武夷竹“走出去”实施方案》,成功举办两届中国(武夷山)竹业博览会,举办两届“中国·海峡”武夷竹产业国际工业设计大赛。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一个产业园就是一条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发展理念正在园区落地生根。
南平工业园区、邵武经济开发区、福建建瓯工业园区、福建政和经济开发区、建阳经济开发区等5家工业园区列入全省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试点园区。邵武经济开发区、政和经济开发区被授予“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5—2027年)”称号;浦城县工业园区食品产业园入选福建省第一批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园区;福建光泽工业园区、福建建瓯工业园区等7家工业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南平(福州)产业创新孵化中心搭建起福州、南平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桥梁……
作为实体经济承载主体,“十四五”以来,南平以园区经济为牵引,并行推进园区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制定《南平市新一轮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累计建成工业标准厂房超350万平方米,着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逐步成为产业强市的主引擎、深化改革的先行区、科创资源的聚集地。
创新引领 以质致远
走进位于建阳经济开发区医卫材料产业园的闽瑞新合纤(南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高速运行,工人熟练操作,一包包纤维制品陆续下线,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掌握了0.6及0.4旦尼尔的低熔点皮芯复合聚酯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并顺利进行成果转化,实现商业化,这在全球都是首例。”闽瑞新合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办主任董丽梅表示,闽瑞公司在医卫材料产业园新建4条ES纤维生产线,吸引热风无纺布、纸尿裤下游企业以及魔术扣、芯体层等配套企业和供应链服务商入驻,形成“纤维—无纺布—终端个人护理卫品”的医卫全产业链条。
大中小企业补短板、强弱项,合理分工、高效协作,让产业链变成“共赢链”。五年来,南平着力培优做强县域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发展氟新材料、医卫材料、低空经济、新型电池、生物医药、双碳产业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紧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持续深化“南平优质资源+专家优秀成果+优越营商环境”联动机制,精准对接科技创新成果,助推南平市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加强与契合南平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科研院所合作,健全完善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等平台,围绕南平市优势资源转化加强科研攻关,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到产业维度,关键是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创新资源、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五年来,一批高成长、富有创新力的规模企业“破茧成蝶”,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五年来,共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475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6%。闽瑞、维盛、利澳等总投资91亿元的ES纤维产业,瑞碳、空天碳、福碳等双碳产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南平市。三爱富(邵武)氟化学产业基地项目、阳竹科技竹纤维全生物降解材料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圣农发展(浦城)新建年产4500万羽肉鸡工程及配套设施等项目新建投产。累计新培育省级工业龙头企业8家、龙头培育企业2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工业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五年来,南平市氟新材料主要产品已覆盖无机氟化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含氟聚合物及其加工品、氟氯烷烃及其替代品四大系列,5个氟新材料链主企业产品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建成邵武永晶科技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福建省氟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邵武氟新材料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锚定重点赛道、全面发力,南平各个重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五年来,科技研发投入持续提高,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90%左右。累计新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24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绿色工厂34家(国家级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国家级1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17家、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3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工厂)11家(国家级2家)、省级产业领军团队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5家企业6个产品通过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配套件)认定,6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蓄势赋能 惠企兴业
今年,南平市“企呼我应”平台收到邵武、顺昌、延平、武夷山等地15家企业诉求件,主要咨询专精特新企业优惠政策以及申报专精特新企业有关条件、流程等。
“接到企业诉求后,政策服务团第一时间安排专人对接企业,通过政策支持、精准推送、专题培训等形式,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平市出台专精特新奖补政策,精准指导企业申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发布《南平市惠企政策申报指引(2025 年版)》,制定实施《南平市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完善企业重点培育库,目前有72家企业列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库、28家企业列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库,实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
企业的难点,就是服务的靶点。2023年9月以来,南平市开展“企呼我应”服务平台和机制创新探索实践,市、县两级成立8个服务团,建立健全相应服务机制,实行“企业开单—服务平台派单—服务团接单办理—企业评单”闭环服务模式,汇聚各方资源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共收到1205家企业反映的1525件各类诉求,已办结1519件,6件正在办理,序时办结率100%,企业满意度达98.17%,该做法入选省委主题教育“四下基层”实践案例和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用好“惠企政策直通车”,完善“免申即享”工作机制,全市累计有342项惠企政策纳入“免申即享”清单,累计拨付“免申即享”惠企资金5.6亿元。
坚持对标一流,南平市聚焦“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增值服务目标,致力于提高服务企业的实效性与精准度,以更优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增强企业体验感、获得感。当前,南平依托“企呼我应”服务机制、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深化“企业家下午茶、晚餐会”,进一步畅通企业反馈诉求的渠道,“一站式”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更多企业茁壮成长。
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更具向心力的产业发展生态正在形成。南平市用好“三化五定”闭环落实机制,不断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持续加速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各地注重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延链聚群,持续做大存量、做优增量,推进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到南平孵化转化,加快“从0到1”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企业科创平台累计达74个,其中国家级4个。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春华秋实。从无到有,一个个新兴产业“快生根”;从有到优,一个个未来产业“生强枝”;以优求质,一个个传统产业“发新芽”;以质求强,一个个主导产业“开繁花”;五年来,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多点支撑体系基本构建,生态优势产业集群实现全链推进、集聚发展,“创新因子”充分涌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关键增量,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速建立,南平快步迈向绿色产业新高地。
“十五五”新征程上,南平绿色产业仍将向“新”提“质”、乘势而上,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林奥 林李冰)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