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吨粮田”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2025-11-14 09:19:30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张梦媛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1日,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千亩示范片,种粮大户陈兆武忙着调配农机,抢收最后一批再生稻。

国庆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专家组,在这里实地测产。结果显示,再生季平均亩产616.2公斤,加上此前头季平均亩产801.4公斤,两季亩产达1417.6公斤,再度刷新高产纪录。2021年以来,该示范片连年亩产超“吨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陈兆武把全会涉农内容一一摘抄在小本子上。他说,在浦城,“吨粮田”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不断探寻粮食增产新解法,展现端牢饭碗的福建担当。

“一分田”上的粮食增产新解法

从卖米转到种稻,陈兆武已走过10个年头。2015年,长期从事浦城大米加工销售的他,发起成立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当时,原省农业厅正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试验示范。陈兆武这才知道,原来水稻还可以“一种两收”。

再生稻,顾名思义,是在头季稻收获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休眠芽再次分蘖成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种植模式。比起单季稻,多了一季产量;和双季稻比,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本增效效应显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福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粮食增产关键在于如何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再生稻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其实,再生稻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在农耕时代,由于再生季产量较低,农民仅仅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有就收、无就丢。20世纪80年代,随着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问世,加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全国再生稻迎来了大发展。这期间,福建再生稻产业具有极高的显示度。作为当时的代表产区,尤溪县曾在1991年至2010年间,7次创造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

步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再生稻发展却出现了“滑铁卢”。

“过去,再生稻栽培特别是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高企,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合时宜。不过,再生稻机械化收割的难度远高于普通水稻,因为收割机作业转弯时,容易反复碾压稻桩,损伤腋芽,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10多年前,浦城刚刚试水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不到250公斤。

人工收割产量高,但费工费力,增产不增收;机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牺牲再生季的产量为代价。面对两难局面,福建决定从降低机收碾压损失率为突破口,寻求再生稻产业的“再生”之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