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松溪非遗会客厅”正式开放
| 2025-11-11 17:42: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东南网11月11日讯(通讯员 林云洁 叶建辉)11月7日,立冬时节,万物渐趋静敛,蓄藏新生。“古祠有新韵 非遗共传承”——“松溪非遗会客厅”开放活动在北京正乙祠戏楼举办。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中国戏楼活化石”,首次迎来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不仅映照出文化传承的深厚意蕴,也为这岁序更迭的初冬时节注入了崭新的生机与温度。
此次活动由中共松溪县委、松溪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松溪县委宣传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承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马文,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琦,北方昆曲剧院党委书记孙明磊,中邮证券董事长龚启华,松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田怡,松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斌,松溪县政府副县长万克峰等领导嘉宾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用序曲、华章和余韵三个篇章循序渐行,现场气氛热烈。首先通过持续的“云上湛卢”品牌推介、非遗实物展陈与互动体验,系统呈现了松溪版画、湛卢剑、九龙大白茶、百年蔗、松溪茶刀等代表性非遗项目。这些承载松溪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以更加鲜活、可感的形式走出闽北,生动呈现在首都观众面前,引领大家沉浸式体验松溪的秀丽山水、人文积淀与非遗传奇。晚上文化文艺交流呈现更是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松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田怡在致辞中介绍到,松溪有着1700余年的建县历史,春秋时期,欧冶子在湛卢山上铸就的“天下第一剑”是湛卢文化的源头;朱熹在湛卢设“吟室”传道授业,为松溪注入了更深的哲思根脉。松溪版画、竹贤傩舞、大腔金线傀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流淌在松溪的文化血脉。此次与正乙祠戏楼携手,将会让更多人感受到“明月松间照 风静听溪流”的美好意境,触摸到湛卢剑的温度,品味到朱熹文脉的绵长,感受到松溪非遗里的山水深情与文化温度。
北方昆曲剧院党委书记孙明磊表示,正乙祠戏楼是中国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戏楼,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此次与松溪的文化融合,是正乙祠创新发展的又一次探索。未来,正乙祠将继续以戏为魂,融汇松溪非遗技艺,打造集观演、品鉴、交流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不仅将为戏曲爱好者继续带来经典的昆曲剧目,还将引入更多元的表演艺术,联动松溪共同开展“戏茶相融”主题活动,让百年戏楼与松溪非遗共焕新的文化活力。
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琦在致辞中表示,南平市持续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珍贵的非遗技艺“传”下去,让独特的文化魅力“走”出去。此次“松溪非遗会客厅”走进北京,既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盛宴,期待松溪以此为新起点,加强传承人培养,深化文旅融合,让松溪非遗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异彩,让南平文化在更深层次的交流中彰显魅力。
北京市文旅局一级巡视员、副局长马文对项目启动表示祝贺,他表示,近年来,正乙祠以“会馆有戏”品牌为抓手,不仅通过沉浸式的昆曲演出,还原了古戏楼风貌,还用古典乐与舞剧等多样化的中西碰撞来拓展艺术边界,完美诠释了“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演艺新空间理念。“松溪非遗会客厅”的启幕,将有效推动戏曲艺术与茶艺、版画等非遗技艺深度融合,既是对“演艺新空间+非遗”模式的创新延伸,更是“会馆有戏”品牌内涵的全新拓展。
随着松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田怡宣布“松溪非遗会客厅”在北京正乙祠正式开放,标志着这一南北文化交融的新地标焕发闽韵光彩。松溪县政府与北方昆曲剧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深化会客厅运行、常态化活动机制、文旅资源联动推广等方面的长远规划,为合作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松溪原创节目《文武湛卢》首演,巧妙融合地方文化与舞台艺术,以湛卢宝剑锻制技艺为核心,通过“文”“武”融合,将千年铸剑文化的刚劲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优秀演员为与会领导嘉宾献上了经典昆曲剧目表演,与松溪非遗形成“南北艺术对话”的生动场景,呼应了“非遗共传承”的核心主题。
活动期间,会客厅还将持续推出非遗讲习、技艺体验、品茗交流等系列配套活动,为观众搭建全方位了解松溪非遗的平台,让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领略“云上湛卢”文化意境下的非遗之美,进一步拉近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
作为文化对话的“桥梁”,北京“松溪非遗会客厅”以古戏楼为基、非遗为桥,正式开启正乙祠戏楼与松溪县的深度合作,为松溪“湛卢文化”融入京华写下生动注脚。未来,“松溪非遗会客厅”的常态化运营,让非遗走进日常、连接大众,为跨地域文化交流与非遗活态传承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实践样本。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