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刘德书:讲好古村故事 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12 19:30: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刘德书指导青年干部画莲 刘剑锋 摄
东南网8月12日讯(通讯员 黄子荣 刘剑锋)建阳区崇雒乡后畲村由理学鼻祖周敦颐第十六代孙肇基迁徙至此而繁荣,先后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和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文化特派员刘德书表示,将充分发挥自己在传统文化研究、工笔画创作等方面的专长,深度挖掘古村文化,讲好古村故事,助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8月12号下午,崇雒乡政府组织部分青年干部来到后畲村文艺创作实践基地,在文化特派员刘德书的指导下,用工笔画的手法画莲。希望通过创作过程感受理学鼻祖周敦颐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意境和内涵。
文化特派员刘德书说道:“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体现的是高洁,跟我们的廉政文化刚好吻合。今天大家在这里感受周敦颐的爱莲文化,让他们深入到其中,画莲,与廉政文化相融合一。”
刘德书现任崇雒乡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在基层文化站工作了30多年,致力于宋慈法治文化研究和工笔画创作。作为土生土长的崇雒人,刘德书一直在关注后畲这座古村落的发展变化。后畲村现存72栋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后人聚居地,理学氛围浓厚。后畲村以“党建体检”找准发展痛点、引入闽台团队“陪护式”服务,打造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
崇雒乡党委组织委员陈莉丹介绍说:“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底蕴在村里是十分深厚的,《爱莲说》里提到的‘莲’也是我们后畲村的传统产业,一直发展到现在。周敦颐的《爱莲说》村里的孩子也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周敦颐的理学文化元素一直非常零碎,一直缺乏专业的人士来帮我们进行梳理,包括周敦颐理学文化的源头,他的思想内涵。”
“我们希望借助文化特派员的加持,帮助村里去梳理脉络,形成相对完整跟规范的体系,也便于我们能够更好对周敦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以及形成村里向外推介的比较规范的文化体系,更好地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赋能乡村振兴。”陈莉丹说。
刘德书表示,讲好古村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他作为后畲村文化特派员的使命和责任。他还将充分用好福建省美协会员的人脉,邀请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走进后畲,用摄影家的镜头记录古村发展变化,用画家、书法家、作家的“妙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希望引导一些建阳域外的画家、摄影家、书法家,以及作家,到后畲村来感受,共同来推广周敦颐理学文化。在美术这个领域,大家来画莲,说莲,感受廉政文化,把后畲村理学文化遗存发扬好,推广好。”刘德书说。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