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2025-07-08 08:40:5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日前,省委改革办发布全省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典型案例,南平市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典型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1月份,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积极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的通知,南平市作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探索河湖碳汇开发、水资源价值转化等多元化路径。
今年以来,南平市创新推出河湖碳汇交易机制与“取水贷”金融产品,有效激活水资源价值,着力将水资源生态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让优质水生态成为撬动绿色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富民新路,为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首创河湖碳汇交易机制
开辟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河湖碳汇项目的开发及成功交易,进一步拓展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日前,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项目结题,并完成全国首笔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交易,为南平市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再添新例。
南平地处闽江上游,是福建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公园和双世遗所在地。近年来,南平市聚焦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联合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针对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相关方法学、标准构建及碳汇项目开发研究,并取得了《闽江上游河流湖泊及沿岸植被生态系统碳汇开发》团体标准、方法学及核算报告3项研究成果,构建起河湖碳汇统一核算体系,填补国内河湖碳汇领域的空白。
“江河湖泊及沿岸植被之所以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奔赴’,核心在于我们前期不断夯实的开发基础。”南平市水利局局长黄旭晖表示,研究成果这么快显现,缘于南平市长期坚持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创新实施“巡河交水制”,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起“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一盘棋”的治水新格局。2024年,南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水质四个全优,主要流域国控断面、省控断面、小流域断面以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优质水比例均为100%;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3.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值20.97和0.85个百分点,河湖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显著增强,河湖碳汇开发基础进一步夯实。
完善水权金融政策体系
畅通资源资产资本化渠道
5月12日,南平市水产业发展又迎来突破——兴业银行南平分行以取水权为质押物,向福建省大红袍饮料有限公司授信4590万元,首批发放贷款2000万元。
这是南平市首笔取水权质押贷款落地,不仅破解了企业“捧着水源贷不到款”的困境,更标志着南平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省水权融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范例。
“引来金融‘活水’,才能更好地推动‘水资源’变‘多元业态’。”市水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林永宏表示,“取水贷”的落地,正是南平强链补链的缩影。他说,金融“活水”的引入,必定会给企业带来资金支持,助力其升级生产线、扩大产能、培育出更多元的业态以满足市场需求。如大红袍饮料公司依托雷公口水库优质水源,贷款用于“大红袍饮用水项目”建设,同时更新改造3条智能一体化包装饮用水生产线,投产后年产能预计35万吨,并借厦门航空、东方甄选等渠道辐射全省,形成“水源地—生产线—市场”闭环。
为推动“取水贷”业务拓面增量,南平市对辖区内现有取水许可证进行梳理,并联合人民银行南平市分行向辖内金融机构推送拥有取水许可证企业“白名单”。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就取水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一对一”服务、“点对点”政策解读,帮助企业快速掌握融资流程,激活取水许可证的金融价值。此外,南平市还将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取水权交易,努力将优质水资源、优美水生态、优良水资产转化为驱动绿色产业升级、助力群众增收的澎湃动能。
培育现代水产业集群
打造水生态经济新增长极
在武夷新区水产业园内,龙头企业正加速集聚:华润怡宝两条生产线已投产,农夫山泉茶饮料项目打破南平茶饮料产业空白,开发温泉康养、功能性饮用水等“水+”产品,产业链向医疗用水、化妆品等领域延伸……
水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南平市持续做活“一瓶水”文章。南平市对现有可开发利用的各类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形成全市地表水、矿泉水、地热水产业“一张表、一张图”。同时,编发《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白皮书》,围绕地表水源108项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全面研究分析环带水量和水质优势。在此基础上,编制以武夷新区水产业园为核心,各县(市、区)发展天然饮用水、健康饮品、温泉康养等“水+”产业的《南平市水产业规划》。
“在《规划》的指导下,我市基本形成了‘一区、多点’的现代水产业空间布局。大型项目的落地,起到了带动效应,许多高附加值的产业也在南平集聚落地。”黄旭晖表示,目前,已成功引进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浙大百川科技、福建基茶生物科技等4家茶饮企业,以及三达膜纳滤技术、彬荣昌饮料罐包装设计制造等配套项目。今年1—5月,南平市水(酒)产业产值达1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产值12.73亿元,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产业集聚有利于强化资源汇聚,创新驱动则为水生态经济注入持久活力。南平市注重科技引领,通过产学研合作,拓展“水+”产业新领域,提高产品多样性。如今,南平“水+”产业不仅向医疗功能水、化妆品和泡茶水延伸,还通过举办钓鱼大赛、开发温泉康养项目、打造体育赛事等,推动优质水资源与文旅、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水资源+”多元新业态。
下一步,南平将继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创新“河湖+”“水利+”经济融合发展模式,实现河湖治理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推进河湖资源生态价值转化与民生福祉双提升。(林梦琳 魏佳)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