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头条 > 正文

“乡愁,也是生产力”

2025-05-19 09:17:3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乡愁,是什么味道的?对于很多浦城人而言,少不了黄毕洋的酸菜。

初夏时节的浦城九牧黄毕洋,是安静的,山间吹来的微风,轻轻地拂动着田间的稻苗……“黄毕洋是九牧镇黄毕、洋墩、黎处3个高山村的通称,自古就有种植长秆白菜、制作酸菜的历史。”土生土长的余祥友一边走着一边介绍,这个季节,除了水稻种植,各家都在忙着收长秆白菜的种子。在余祥友的记忆里,过去高山村交通不便,每每到了冬天,家家户户便会将当年种植收获的长秆白菜制作成酸菜保存度冬。酸菜秆炒着吃,酸菜叶煮米汤,酸菜要吃一整个冬天,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故乡的味道。

“一口酸香,三百年乡愁”,现存的《明万历县志》就有浦城种植白菜的记载,据《浦城县志1989-2005》载:“黄毕洋酸菜是县内驰名食品。”然而,如何让有历史、有乡愁的黄毕洋酸菜更好地“出山破圈”?

“乡愁,也是生产力。”浦城县九牧镇党委书记黄林彬说,“我们立足自身特色,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毗邻的黄毕、洋墩、黎处三个村成立黄毕洋片区党委,领办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黄毕洋酸菜产业。”

村民组织起来,村集体与村民之间成为了“利益共同体”,过去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等问题迎刃而解……“去年,合作社发动村民签订种植长秆白菜订单200万公斤,村民加入合作社,除了每公斤保底1.6元收购外,还可按照与合作社的长秆白菜交易量享受二次分红,多劳多得,共富共享。”黄林彬介绍,不仅如此,合作社还流转200亩冬闲田种植长秆白菜,进一步提高了农田生产的综合效益。

“以往白菜的销路让人愁,现在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我们的社员只管种好白菜,保质保量,大家没有了后顾之忧。”黄毕洋片区党委副书记、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褚子洪很是感慨,合作社里有不少种植10多万斤、20多万斤的大户,去年,他们家是利用冬闲田种植了40亩长秆白菜,增收了近10万元。

有了实践与经验,村民心里踏实,种植的积极性随之提高。“立夏刚过,就有好些农户主动来社里问合作种植的事了。”褚子洪说,这段时间,合作社里也在忙着收种,预计可提供优选长秆白菜种子超过20公斤,种植面积超过千亩。

晾晒、拍打、揉捻、过筛……在黄毕洋片区的洋墩村长秆白菜收种现场,村民正将成熟的长秆白菜枝条进行收割取种。一株株纤长的枝条,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的是他们一年耕作收成的希望。

在黄毕洋共富工坊,创新科技正加速当地酸菜产业形成并赋能其发展。“黄毕洋酸菜脆嫩爽口,但在过去,限于它的制作生产工艺,让它有很强的季节性。”黄林彬说,为此,九牧镇党委领办的乡村振兴公司帮助合作社,对接大武夷绿色食品研发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团队,建立黄毕洋酸菜生产加工的菌种库,构建黄毕洋酸菜品质评价的标准体系,应用酸菜发酵、巴氏灭菌法等技术,在留住黄毕洋酸菜传统风味的同时,进一步延长其保质期限。

在科研团队的帮助指导下,全新的酸菜发酵池正抓紧建设……“传统技艺的传承也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助力,希望今年冬天酸菜制作季能用上这全新的发酵池。”眼下,余祥友正在申报黄毕洋酸菜制作技艺传承人,他也期盼着让承载了乡愁的黄毕洋酸菜,继续在创新科技的赋能中,成为助农增收致富、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质生产力。记者 吴建琼 汤文娟 通讯员 邱春静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