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市应急管理网 > 要闻推荐 > 正文

漳墩镇创新“136”工作法 全面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2024-12-25 17:25:4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2月25日讯(通讯员 罗建洪)漳墩镇位于南平市建阳区东部,辖24个村和1个居委会,辖区面积303.97平方公里,人口3.01万,地形大部分为低山丘陵,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类型主要为暴雨洪涝、泥石流和滑坡等,镇域范围内有9处地质灾害点、10处高陡边坡,涉及群众69户288人,且分布较为分散,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严峻。

近年来,漳墩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136”防灾减灾工作法,即“一心多元、三点一线、六位一体”,探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新途径、新举措,全面提升基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水平,护航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今年的“6·9”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减灾避险工作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

以“一心多元”为平台,构建防灾减灾救灾崭新格局

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上下联通的“一心多元”应急管理体系。镇党委、政府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查检查作用,将镇减灾办、党政办、安办、水利站、国土所、村建所、公路站、民政办等16个相关站所和25个行政村(社区)以及各联建单位的人员力量、资源优势等有效整合,优化配置相关应急资源和力量,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跨部门、跨区域协同高效联动,形成共治合力,构建起“组织共建、难题共解、品牌共创、活动共办、资源共享”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

以“三点一线”为抓手,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各项保障

融合“防什么?”“怎么防?”“如何救?”等防灾减灾关键内容,将“常教育”“常排治”“常演练”等关键环节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实现对点作答,用实际行动筑牢守护群众安全防护的“生命线”。

安全意识“常教育”,回答“防什么”。建立常态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机制,创新宣传载体和宣传平台,丰富宣传内容,广泛、深入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防灾减灾“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七进”活动13次,通过“村村通”广播、巡逻宣传车、小微权力微信工作群等方式,宣传防灾减灾防范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入户提醒”“上门宣传”100余次,面对面宣讲灾害事故危害和安全防范技能,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防灾减灾救灾格局,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防灾减灾救灾联动机制。

灾害隐患“常排治”,回答“怎么防”。建立完善镇、村、组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聚焦群众生活密切领域,严密排查老旧危房2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44处、高陡边坡33处、其他危险隐患17处,采取“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网格员”排查管控模式,今年以来,“双控”平台录入监督检查模块的安全隐患共99条,整改率98.9%;严格落实实时监测、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动态管理和先期处置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治理风险隐患114处。

灾害防范“常演练”,回答“如何救”。制定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4份,明确完善应急指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人员搜救、灾后重建等职责、流程和处置方案,不断演练完善,不断增强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严格落实辖区25个行政村(社区)每年均开展一次防汛应急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防灾减灾演练,今年以来,镇、村开展防灾减灾演练40余次,演练从急救技能学习到模拟实战,包含暴雨山洪、台风、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险情应急发生的全过程。邀请区应急局、消防大队、蓝天救援队开展应急队伍抢险救援、汛期防洪应急处置等培训5次,培训镇、村干部和应急后备力量214人次,有效全面提升抢险救援队伍应急处置实战能力、提高行政村(社区)和家庭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全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以“六位一体”为载体,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锁定一个目标,强力推进落实。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区防灾减灾工作要求,以全面掌握辖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为目标,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清单,在年初、汛前、汛后、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明确各相关站办所,各行政村(社区)工作任务,制定任务清单,推进相关工作严格落实,打通应急决策指挥“最后一公里”。

打造一支队伍,提高工作能力。成立镇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减灾办、党政办、村建所、国土所等16个相关站办所以及25个行政村(社区)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灾减灾办公室,构建镇村一体、上下联动、综合协调的防灾减灾工作格局,扛稳扛牢“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建立一套机制,强化协调调度。建立网格协同工作机制,将全镇180余名网格员纳入灾害信息报送员,由镇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统一部署合力,做到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信息报送员及时排查发现风险隐患,第一时间上报镇指挥部,由镇指挥部科学研判,进行避灾转移、防范防治处理,今年以来,共摸排30余条风险隐患,全部完成销号。

提升一项能力,保障综合减灾。按照上级有关标准,在全区率先完成前溪村、北盂坑村等9个村级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任务。投入60余万元新建成镇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对24个村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提升改造,储备涉及救灾物资20余种类。完善物资管理制度,分项分类储备物资,对储备物资进行出入库造册登记,实行专人管理和维护,提高储备物资统筹利用水平。完善“救灾物资+协议储备”,搭线镇村与3家以上(含3家)企业签订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协议,提升预防和处置突发自然灾害、公共应急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

强化一批责任,落实避险转移。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明确镇、村、组三级应急救灾的事权和责任,启动应急响应时,镇挂村领导负责相应村的地质灾害点、高陡边坡、危旧房屋、低洼地点、其他危险区域等人员转移,261名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网格员对71户294名危险区域人员实行“1对1”包保,确保包户到人、责任到人,风险灾害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避险人员做到应转早转、应转尽转、应转必转,今年“6.9”防汛期间,累计避险转移65户122人,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创新一个模式,打造漳墩样板。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工作模式,汇总辖区学校、企业、公共文化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和地灾点、高陡边坡、低洼地带、危旧房屋等危险隐患点减灾资源数据128条,指导整改防灾减灾不完善的单位、企业11次,建立清单整改安全隐患16条。此外,构建“防灾减灾大网格”,定期组织灾害信息报送员、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志愿者等人员开展集中学习11次,邀请应急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确保防灾减灾资源利用最大化。

“善除患者,理于未生”。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下一步,漳墩镇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常态化落实“136”防灾减灾工作法,整合多方资源和力量投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动应急管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处置灾害的整体合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