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茶遇上供应链金融
2024-04-17 09:23:1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前来收购茶青的茶商魏宇燕告诉记者,今春的茶青收购价为过去5年最低点,价格走低主要是由市场原因造成,尚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内。“这对买方也不完全是好事,一方面我们可以购入更多茶青,甄别选购的工作量更大了;另一方面对于后续资金周转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压力。”魏宇燕说。
据介绍,短期的茶青收购价波动并不会对当年市面上的成茶价格产生大的影响。在低价年购入更多茶青,根据成茶品质适时推出年份茶产品,是不少大型白茶茶企愿意选择的经营策略。
近年来,我省银企联手,依托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真实交易背景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闭环,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减轻对不动产等传统抵押物的过度依赖,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让中小微企业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的甘霖雨露。
白茶产业旺盛的仓储需求,催生了中国白茶城的核心职能。如今,中国白茶城库容为5.2万平方米,包含周转仓、金融仓、年份仓,可存储茶叶2000吨左右。除了传统的代管代发业务,一系列以仓单质押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也随之衍生,帮助茶企将资产变为资金、库存化为产能。
库存如何化为资金
走进中国白茶城智能仓储中心,记者看到自动货架、搬运机器人和无人电动叉车接力运转,根据系统指令快速完成茶叶进出仓工作,环境数据监测屏正实时反映各仓内的温度、湿度、烟感状态。在中国白茶城大数据中心的屏幕上,交易数据、仓储数据、茶叶产销指数等信息尽收眼底。
“目前公司在中国白茶城的存茶大约价值2400万元,前后共获得900万元仓单质押贷款。”政和云根茶业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许益灿告诉记者,以他近30年的制茶从业经验看来,中国白茶城不仅有令人满意的仓储环境,衍生的仓单质押服务更是给了企业不小的帮助。
据许益灿介绍,公司盈利的关键就是选择有储存价值的优质茶青,综合评估其仓储成本和升值幅度,以确定不同的储销方案。公司往年收购的茶青金额全年大约4000万元,公司的仓库无法完全容纳。在近年铺设销售网点、打造品牌开销的压力下,金融活水对企业维系现金流的运转至关重要。
仓单质押的流程如何进行?据了解,每批存入中国白茶城的白茶都会进行抽样送检,而后进入货位出具仓单。企业需要抵押仓单获取资金时,则由开展相应业务的银行根据仓单、抽样评审结果和企业具体经营状况,评估授信额度并开始放款流程。
“许多茶商的仓库因存在霉变、火灾隐患,缺乏中立的动产监管,往往难以进行抵押贷款。”政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刘祖辉介绍,中国白茶城可以视作由央企背书的第三方平台,解决了金融仓监管、价格评估等仓单质押业务中的痛点,依托南平市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使借贷双方的合作更为规范和流畅,通常一个月内便能完成业务全过程。
科技助力未来可期
解决了标准化仓储,如何保证白茶仓单估值的中立性和权威性?与中国白茶城同期成立的中合农批(福建)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有限公司(CAFTT)便派上了用场,该机构拥有由近50人组成的专家库,对每批入仓的白茶均进行抽样盲评,形成的评审报告是银行放款的重要依据。
“白茶的山场、制作工艺、年份、形貌都会影响其估值。”从业20余年的高级评茶师黄有月是专家库成员之一,她向记者介绍了更多评审的细节,“每次评审CAFTT会选择5到7名专家,集中后各自独立盲评,通过加权平均确认其估值。由于进入金融仓的白茶仅占评审量中的一小部分,且专家们每次评审前互不知情,充分确保了客观性。”
如今,中国白茶城已成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白茶研发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工作站业务驻点单位,科技力量的注入助力CAFTT获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CATL)“双认证”资质,检测权威性和“含金量”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共有37笔4686万元仓单质押贷款依托中国白茶城发出。
“过去成茶销售多采用店面零售模式,前店后仓与分散储存的模式特征,造成渠道成本居高不下、产业链信息化水平较低。”据中国白茶城综合管理部副经理黄绍宏介绍,中国白茶城建立的愿景不止于优化白茶供应链,更在基于供应链的交易标准化和信息变现。
“目前我们已发行了5000多份的礼品型茶票,为试行电子茶票交易打下基础。”黄绍宏告诉记者,凭借标准化仓单,未来每批入库白茶可以在线上完成转手交易和代发,不仅能使中国白茶城发挥类似“交易所”的平台地位盈利,也为茶企高效获取利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