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话春联

2023-01-17 09:08:0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年腊月写春联,贴春联,在我们家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个传统习俗。小时候家住在农村,爸爸是乡村教师,每年临近年根,村里人就请爸爸写春联,所以从腊月开始,我的家里总是有来请爸爸写春联的人。写春联是一件大事,每年我和爸爸就到村里的供销社买些写春联的红纸,每次买红纸时,爸爸告诉我要注意不要买到破裂的,褶皱的,都着色不均匀的。

腊月里,爸爸就开始忙活起来,他会在自家大厅摆上方桌,有人拿红纸来,爸爸就要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把纸张裁剪成不同的尺寸,大门的对联要裁得长些宽些,寓意日子过得前景远大,农村人的房子大部分是独家独栋,除了大门以外,还有后门,还有二家门,有的还有梁柱,大门两侧的窗门,还有牲畜圈,粮仓等。所以每家要写好几副春联。爸爸每写完一副春联村里人就啧啧称赞!这时候我们心里也特别的得意和自豪。纯朴的村人还会带上两根甘蔗,几根米粿作为对爸爸写春联的感谢。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春联:三阳日照平安地,五福星临吉庆门;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家居宝地福永存,光荣人家喜事多。也有“五谷丰登”贴粮仓,“六畜兴旺”贴猪圈羊圈,还有“旺气冲天”“抬头见喜”等。

记得小时候,春联贴好了,爸爸给我们讲《山海经》中关于春联来历的故事。印象中记得是讲东海的一座山,山上住着两位神将,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着一棵覆盖面积有三千里那么大的桃树门洞的大门,一旦发现有妖魔鬼怪,就立刻把他们捆起来,送去喂虎。后来天下的妖怪都怕他们俩,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俩的名字,放在自己家的门口避邪,所以春联又叫桃符。爸爸教我们背诵有关春节的第一首古诗就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来长大了,知道我国第一副对联是在公元964年五代岁末的一个除夕,据说是后蜀国国君孟昶突发奇想,让他的手下辛寅逊学士在桃木上写下的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后来考查,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羊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723年,比前一副春联早240年,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联”一词出现则到了明代初年,说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年除夕贴桃符,于是在除夕之前颁布了一道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春联,贴在门框上,以迎接新春。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

春联是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一副对联分上下联,结构要完整统一,语言要鲜明简练。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的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上下联平仄要调,最后选横批。

时至今日,我们都已住上了楼房,过春节也只是在家门口贴一副春联,一个“福”字斗方,用塑料胶带往家门上一贴就好了,相比小时候贴春联要贴一上午,春联从十几副联变成了一副,不用煮浆糊,真是省事多了,但是贴完春联,心里却空荡荡的,总觉得少点什么……(祝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