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南平频道 > 幻灯片 > 正文
福建浦城:丹桂之乡丹桂香

2022-06-17 18:30: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丹桂之乡丹桂香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岁月悠悠 花香越千年

浦城踞八闽上游,界闽浙赣三省,山延两脉,水注三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生态环境良好。这里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桂花的生长繁殖。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有关于“桂花”和“丹桂”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2007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桂花研究中心对浦城桂花品种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发现:浦城县现有桂花品种20个,其中12个品种首次在浦城出现,浦城桂花品种被正式命名为“浦城丹桂”。

“桂之生兮山之峦。纷可爱兮柯团团。”1500多年前,南朝江淹在吴兴(今浦城)为县令时,最喜欢的就是当地的桂花,称南浦“爱有碧水丹山,珍木灵草”。“缓步遵汀渚,杨枻泛春澜。窦至烟水流,绿缓桂涵丹。”在他眼里:“丹桂一叶旧,碧草从此空。”在《歌桂》中,他把桂花比喻为有情有义的丽人;在《卧疾怨别刘长史诗》中,他把桂花形容成坚强的有志之士。正因如此,他爱桂,也忧桂,时常牵挂“山中如未夕,无使桂叶伤”。他卸任回京城后,还留下了“望古一凝思,留滞桂枝情”的思桂情怀。

九牧“折桂岭”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此岭为浦城县梨岭,古为福建出入中原要道。唐贞元初年,林藻和其弟林蕴一起进京赶考,兄弟在岭头题下姓名并各折桂一枝,立下必中的心愿。结果,林蕴于贞元四年明经及第,林藻也于贞元开年登进士。衣锦还乡时,再经梨岭,林藻在题名处再题诗一首:“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据《林氏宗谱·梨岭登云记》记载,林藻领州牧后致信家中,忆当年过梨岭的情景,要求兄弟们:“彼鹄彼鹄,睨在于坚,取乃心坚,得而获福。”果然,林氏九人皆登科及第。

相传,元末明初时,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隐居在浦城富岭匡山,并称“匡山四贤”。他们都非常喜欢这里丹桂,每逢丹桂花开,他们一边相邀赏桂,一边吟诗作对。刘伯温就曾在《上清词》中写道:“天上月,影悠悠,似镜看看又似钩。自是嫦娥甘寂寞,桂华相对度千秋。”

至明、清,种桂在浦城已相当普遍,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山麓河畔,都有丹桂常绿的身姿。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称:“上有丹桂甚巨,数百年物也。中秋花开,满城皆香,邑人视之为桂神。”在清代,木樨茶成为浦城人民作为嫁妆和款客佳品的习俗。清梁恭辰在《蜜浸》中记载:“浦俗嫁女必用蜜浸果品,以多为贵,至少亦须数百瓶……婿家往往蜜浸之精粗,卜来妇之吉祥与否。”“浦城大小燕集,以及新正(正月)款客,新宾登门,无不需此。”客来敬茶,以茶示敬,以茶为礼,与吉祥、友善相连,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民间习俗。用丹桂茶待客成为浦城人最高和最亲的礼节,延续至今。

在浦城赢得“中国丹桂之乡”的称号后,县委、县政府精心编制《浦城县丹桂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丹桂产业办,挂牌保护百年以上树龄的桂花树,引领丹桂产业向多元方向发展,丹桂树种植和丹桂苗木培育也在当地不断升温。目前,全县丹桂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丹桂鲜花年产量达70万公斤以上。

1  2  3  4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