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南平市林业局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2022-06-10 09:05:1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群山连亘,碧水潺潺,夏日的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悠闲觅食,黑麂、毛冠鹿猴穿梭林间,奇花异草争奇斗艳……

去年10月,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位列其中。市林业局以此为契机,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硬核”措施,推动资源培育、生态保护持续提档升级,让南平的“绿色标签”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优势更优,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据了解,目前,南平市辖区内有猕猴、穿山甲、豺、黑熊、白鹇、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246种;鸟类350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四分之一,有两处候鸟迁徙通道,每到鸟类迁徙季节,100多种候鸟来到或途经南平。

科学营林,打造“安居乐土”

夏季的阵雨来去匆匆,顺昌县双溪街道水南村的“森林生态银行”场村合作经营示范林里,杉木参天,套种其中的闽楠、红豆杉等珍贵阔叶树被雨水冲刷得格外苍翠,林间鸟鸣清亮。

示范林负责人管应诚介绍,示范林面积2260亩,抚育间伐保留目标树24株/亩,在林冠下套种1—3年生闽楠、南方红豆杉等乡土珍贵树种60株/亩,通过培育杉木和珍贵树种大径材,将人工杉木针叶纯林改培为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大大提升了森林的生态承载能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一员,它们依赖森林、沼泽地、草地等环境而生存。近年来,南平市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推广实施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常绿用材林为常绿彩叶花化“镶嵌”多功能景观林建设,进一步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居乐土”。

市林长办主任、市林业局局长谢腾辉告诉记者,为了给野生动植物营造更美好的栖居之所,南平市成功争取并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项目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大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对各类自然保护地施行统一监管,组织开展银粉蔷薇、中华穿山甲、花榈木、伯乐树、金斑喙凤蝶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项目,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等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南平市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45个,其中,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8个、风景名胜区10个、森林自然公园22个、地质自然公园3个、湿地自然公园1个,总面积约14万公顷,为生物多样性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屋子”品质提升了,“稀客”都来安家了。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建瓯东游水域越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鸳鸯在邵武将石省级自然保护区里繁衍生息,从候鸟变成了留鸟……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闯入”闽北群众的视野。此外,南平市的物种也持续“上新”。今年以来,“修大戟”“诸犍老伞”等新物种先后在南平市被发现,特别是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机制试点期间,累计发现了武夷林蛙、武夷山毛泥甲等11个新物种,极大地丰富了南平的物种纪录。

精准施策,强化制度保障

“那天非常冷,房村村的护林员龚志雄在巡山的时候看到一条蟒蛇瘫在地上,呈濒死状态,他第一时间就向林业站上报了。”建瓯市南雅镇林业站站长黄伟回忆起去年救助野生动物的事情仍历历在目,“我们及时请示了林政部门,对这条蟒蛇进行一系列的科学救助,最终蟒蛇活了过来,被放归山林。”

黄伟告诉记者,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当地聘请了40余名护林员,对南雅镇山林进行每月至少15天的巡护工作。“我们巡护的不仅仅是森林,还有栖居在森林里的野生动植物。”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