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白鸽岛上的“比萨斜塔”——万寿塔

2022-04-11 08:56:5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万寿塔,位于延平区樟湖镇东部的白鸽岛上,因旧时塔旁还有一座万寿寺,所以当地人又将寺与塔连称为“塔寺”。

阳光下的延平湖碧波万顷,环绕着白鸽岛,岛上的古塔掩映在湖光山色之间。若逢西渐夕晖,远远地投映在岛的四周,给万寿塔身披上一件金色霞光的外衣,这样的风光与杭州西湖之畔未倒前的“雷峰塔”颇有相似之点。万寿塔在樟湖人心目中拥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闽江两岸留存至今的古代地标性建筑,十分罕见。

万寿塔修建于明代,据《南平市志·文物》载:“位于樟湖镇下坂、溪口交界的小山上,为石构楼阁式、七层、八角空心石塔,16.3米,塔基周长16米。外部雕饰精美而塔内石件粗糙,有石台阶。”1989年被列为县级保护单位。

在延平区存数不多的古建石塔中,因东西双塔离城不远而为人熟识。万寿塔因处离城百里之外的远郊,到访人少,所以不显山不露水。

万寿塔是一座临江而建的空心塔,游人可以顺着塔内的石梯盘旋而上,攀登到七层之高,胆大者穿过门洞,沿着突出的石檐小心移步,如壁虎贴墙般慢慢地绕塔身一周。也可以选择倚坐于门洞,仰望晴空万里、白云悠悠,俯瞰闽江如练、湖水盈盈。

万寿塔很“神奇”。且不说塔门旁侧分列着力士守门金刚,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也不说塔身刻着各种各样的佛教浮雕,笼罩着一种幽远神秘的气息;单是说那塔顶上失却的“宝盖”,便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传说,当年工匠们准备安放塔顶“宝葫芦”时,突然一阵怪风刮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等到风停时,却不见了“宝葫芦”,人们分头四处寻找,都无功而返。后来,在太平镇杨厝村的田中发现了“宝葫芦”。人们无法相信这重达千斤的石雕“宝葫芦”竟“飞”到几十里外,却搬动不得。

万寿塔的“神奇”,还体现在古代工匠对力学的娴熟运用。众所周知,意大利人伽利略在比萨大学任教期间(1589—1591年),曾当着其他大学讲师、哲学家及全体科学家的面,从比萨塔顶反复做实验加以证明重力,这就是惊动一时的“比萨斜塔铁球实验”。其实,万寿塔也暗藏着一个物理力学原理:塔内石梯,自下而上辅设着一根根长条形青石板砌在塔壁,其一头截面形成石塔外观墙体的一部分,另一头留在塔内悬空成了石阶,呈现向心半径式、螺旋式上升,直达顶层,它们的端点正好落在塔基台面的圆心上,受力均衡而保塔身不倒。这种建筑看起来极为简朴,但细想起来不禁叹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才华,为了节省石料,他们在极为狭小的空间里,将力学原理运用到近乎完美。

不过,当年参建的巧匠们如何费尽心机,将石塔设计掌控得天衣无缝,把石塔修建得坚固牢靠,终究抵挡不住桑海沧田、山川换形。20世纪90年代,闽江筑坝,水口电站建成,洄水抵近白鸽岛,受湖水抬升的影响,塔身所在地土质变得松软,万寿塔发生了微微倾斜,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万寿塔有可能成了比萨斜塔的“姐妹塔”。

这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当年,杭州百姓相信塔砖能镇妖除厄,纷纷将塔砖拿回家,最终导致塔的倒塌。2002年,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的雷峰塔已重修待客,却难以恢复当年面貌。

比萨斜塔,曾作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而兴建,可是从建造初期就开始偏离了正确位置,再加上无法预料和避免的地面下沉累积效应的结果,几个世纪来便麻烦不断,引人争论不休。1838年,塔身偏离“自然姿势”已有5米多,留给人们摇摇欲坠的感觉。进入20世纪以来,修复者们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持续纠正倾斜角,才止住倾斜趋势。

过去,万寿塔见证着小镇的风雨和变迁,也看到了它的崛起和繁华。如今,白鸽岛旅游区已在开发之中,万寿塔也得到抢救性保护,固基础、纠偏差,相信在未来,万寿塔依旧能维系着樟湖人集体的乡愁,寄寓着当地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胡凤俤 陈学安/文 陈妹/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