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 聚焦2022年 南平市“两会” > 亮点回顾 > 正文

发挥人大监督职能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2022-01-04 11:27:30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艳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平考察,如一股春风吹暖了整个闽北大地,激励着闽北人民绿色发展的信心。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地,南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厚望和殷切嘱托,认真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南平市委的领导下,市五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综合运用专题调研、集中视察、执法检查、建议督办、满意度测评等监督“组合拳”,依法开展监督工作,大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聚焦产业发展 点亮绿色招牌

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核心的是产业支撑。2017年,市委市政府立足生态优势,经过认真比选、梳理,确定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七大绿色产业。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市委决策部署,于2017年11月组织开展了绿色产业发展调研,12月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和七大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报告,作出了关于批准《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的决议,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共识和力量,推动我市加快绿色发展、生态立市的步伐。目前,绿色产业对南平发展贡献率不断提高,七大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稳步提质。

武夷岩茶、光泽肉鸡、浦城大米、政和白茶……作为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富集的农业大市,南平10个县(市、区)有很多特色优质产品,但因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好产品曾经大都卖不出好价钱。为破解这一难题,2018年起,南平市推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走出一条品牌带动,经济和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市人大常委会把“武夷山水”品牌建设作为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纳入监督范围,持续不断发力,推动“武夷山水”品牌建设上新台阶。2019年9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到浦城、松溪、政和,就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召集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局、市场监管局负责同志进行座谈。10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提高产品标准、做优绿色品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同时,针对茶产业作为南平市现代绿色农业的支柱产业,2021年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赴建阳区、武夷山市、松溪县等地开展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11月30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做优产品、培育龙头、科技创新等审议意见,积极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

“要把‘绿色、安全、健康’作为生命线,切实把食品安全作为食品品牌的保障抓好落实,以高品质铸就靓品牌。”2020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赴各县(市、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福建省食品安全条例》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并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检查食品安全法及我省食品安全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提出了提升基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着力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等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办理落实。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和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南平已完成《福建省南平特色农产品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规划》和《南平市优质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编制,制定了《武夷山水产品质量技术规范》,打响了“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

聚焦资源资产转化 加速点绿成金

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荣获全国唯一的“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列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率先在全国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系统价值核算试点……南平市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创新性地从市场化平台入手,解决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问题,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资源资产转化,积极推动提高资源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和效益、实施“森林生态银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南平市以创新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为契机,积极构建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森林南平”,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8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就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与有关部门、乡镇、林场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7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科学培育林树种、创新林业管理方式、探索资源转化为资本、资产的路径,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等审议意见,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维护林业生态安全,推动林业生态产品转化。2021年,全市森林覆盖率78.89%,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生态银行”建设,2020年将市人大代表徐俐敏领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银行”,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南平样本”的议案》确定为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大会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并将该议案办理情况作为年度监督重点持续跟踪。11月3日至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赴延平区、武夷山市、顺昌县就该议案办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11月27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召开,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态银行”,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南平样本”的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在重点领域突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评价体系、培养和壮大运作主体、加大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审议意见,促进 “生态银行”的价值实现。2021年5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该议案办理情况以满意度测评方式进行监督,测评结果为“满意”。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加速点绿成金,南平走出了一条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十大案例。

聚焦水生态安全 激发绿色动能

南平市首次举办全国性郊野钓鱼比赛,延平区开发延平湖水上游乐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顺昌县建设亲水慢道、自行车道、景观车道“三道合一”的环湖慢道……近年来,南平市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解决培育新经济激发新动能的问题,让南平独特丰富的水资源价值得以充分挖掘释放。

水安为先。南平水系发达,大小河流700多条,全市人均资源8900立方米,位居福建第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如何在科学治水护水的同时,更好实现人水和谐,实现水资源价值转换?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发力水生态安全,护航水资源开发利用。2017年5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南平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修复,开发“水美城市”项目、建立管护长效机制等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办理。2018年 8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对该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调研, 9月,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市政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2021年3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对“碧水工程”提出了要规划引领、实施污水提升治理行动、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成效等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落实。当前,境内主要水系闽江干流(南平段)、富屯溪、建溪等水质状况优,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其中Ⅰ-Ⅱ类水质比例96.3%。

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河岸生态地的保护和利用、饮用水水源的管护等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和《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两部法规,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法制保障。为加强法规的贯彻落实,2020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法规实施的执法检查,7月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河岸生态地管理水平等审议意见,督促政府办理落实。同年8月开展《南平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法规实施的执法检查,9月召开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南平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出了要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科技支撑,谋划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精准治理项目等审议意见交由政府办理。一系列的刚性监督,彰显了市人大常委会维护水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

绿色发展,时不我待。如今,坐拥青山绿水的南平,依托生态发展的优势越发凸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项目慕名而来,成为投资兴业的“福地”。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肩负起责任担当,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生态画卷”中安居乐业。(余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