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解读浦城吉祥文化

2021-10-20 16:22:51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核心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它的永恒主题是对美好事物和前景的追求。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吉利”与“祥和”。古人云,所谓“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说文》中说:“吉,善也”;“祥,福也。”说白了,吉祥就是好兆头,就是凡事顺心、如意、美满。

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中国的吉祥文化不仅有着其包罗万象的共同性、广泛性,更有着其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

浦城地处闽北山区,茫茫绿树无边无际,崇山峻岭连绵不绝。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纯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别具一格、特色鲜明的浦城地域吉祥文化。

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认为能给人带来好运的词语。民间认为说吉利话可以为节日庆典增添喜庆气氛,它是人们渴望平安、希望富裕、祈求幸福、热爱生活的具体体现。

根据吉祥语的内容精髓和不同的使用场合, 吉祥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实践中有着多种的表现形式。

在浦城,最经典、令人耳熟能详并千古流传的一句吉祥语便是“清清吉吉”。这是一句春节期间运用得最铺天盖地的过年吉祥语。无论走到哪家,人们所收获到的最衷心、最絮絮叨叨的总是家家户户老人们“清清吉吉、清清吉吉”的祝福。在老人们的心中,平安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是祝福晚辈们学业有成、事业顺利、财源广进。虽然历史前进了,社会发展了,许多旧时的风俗习惯也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句饱经历史风云饱含长辈深情的“清清吉吉”,却在当今的浦城仍然萌生着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人们期盼平安吉利的美好心愿就像那蓝天白云一样永远也不可能改变。

“关大门”与“开大门”是浦城往昔过年时的一项十分严肃虔诚的行为举动,是浦城人过年重要的一项规范程序,小时候每年都有这种切身的经历。除夕晚上,选好吉时,准备好鞭炮,等吉时一到,父亲便带着孩子来到大门口,等鞭炮声轰轰烈烈一阵过后,父亲一声高喊“关门大吉了”,随即将大门紧关,并严格规定大门关了之后谁也不准再出去。第二天一早,天尚未完全亮,父亲便又来到大门前,燃放鞭炮后,将大门打开,也是一声大喊“开门大吉了”。这种儿时的记忆实有是令人记忆犹新,永生难忘。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关门大吉”与“开门大吉”,在儿时的我们看来更像一种欢乐的游戏,但是在大人们心中却是一种神圣的典礼。虽然新的一年谁也不知道是不是万事能够顺利吉祥,但心愿是万万不能不表达的,这是向上天的祈祷,这是向神灵的请求,得罪什么人似乎大家都可以不必太在意,但是,绝对没有人会有胆量去得罪上天神灵。如今在城里应该是很少有人会这样做了,因为大多数的人住的是一单元一单元的商品房,一个大门之内拥有着几十、几百户的人家,而每个小区的大门也都是由保安把守,这一“关”一“开”自然也属于保安的职业范围了。不过,在农村不少人家好像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习俗,因为农村大部分人家住的还是单家独户,而留守家中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而老年人对于传统习俗的坚守那是最为根深蒂固、顽强执着的。

拜年自然是过年的一项重要议程。原来在浦城所流传的两首民谣既叙述出了当时拜年的情状,又传递出了一种喜庆吉祥的节日盛况:“儿辈连日拜新年,红包裹着压岁钱。怀中满贮青果橘,何期附落画堂前。”还有一首是:“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教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互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从我懂事起便没有听人唱过这样的民谣,但历史资料的记载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在更早以前,这两首民谣在浦城过年期间肯定广为流传。我以为,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传播,我们现在似乎有责任将这样的民谣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乡土文化的长河不至于在我们手上断流。

当然,节庆吉祥语运用得最多的是在春节,不过,在其他的节日也有运用。每逢节庆日,人们相遇总要说上一二句吉祥的祝福语、问候语。而在当今社会,信息发达,表现手段灵活多样,到了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除了见面祝福外,电话祝福、短信祝福更是普及之至。(甘跃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