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郑魏村
2021-01-25 08:52:0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郑魏村随着盘山公路的开通,这个在深山老林里沉睡了数百年的村落,被都市人彻底打破了宁静而渐渐苏醒,其颜值也陡然飙升。
郑魏村位于建瓯市迪口镇南,距集镇区十多公里。我们沿着吉溪边上的公路前行了一段里程后,两座“藏于山野,然历沧桑而不败,瞻风华而仍存”的仙恩桥、德胜桥南北横跨山涧,她们如姊妹般默默地候着来往行人,“虽无雕栏玉砌之华,却有重甍飞檐之势。”仙恩桥长四十多米,宽约四米;德胜桥长三十多米,宽约四米。两桥均以石为基,以木为桥为廊,以瓦为盖,两侧还设挡雨板和栏椅。向导告诉我们,德胜桥又名胜桥,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传说此桥因山界之林木引发纠纷,双方告状达五年之久,后来郑魏村得胜,故名德胜桥。仙恩桥又名马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登上廊桥,顿觉山水苍茫,天地高远。漫步廊桥,听到木板嘎吱声,看到凹陷足迹痕,无不浮想联翩:在那沧桑的岁月里,这嘎吱声,定然有诸多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故事淹没在这溪流之上;这足迹痕,定然是数百年岁月湮灭了无数艰难竭蹶含辛茹苦的黎民百姓足印。廊桥,又称厝桥、屋桥、风雨桥,是桥梁和廊、屋、亭的巧妙结合。大山深处的廊桥是山野里的一道风景,正如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所说:“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迪口地处崇山野岭,山高谷深,溪流密布,峡谷众多,木材丰富,因此,多产廊桥。据考证,建瓯清代有廊桥500多座,民国初年仍有200多座。随着岁月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廊桥已所剩无几。迪口镇是建瓯目前保存最多最好廊桥的乡镇,9座古廊桥中,值庆桥是近年发现的我国现存有确切纪年最早的木伸臂廊桥,比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庆元如龙桥,还早135年。
过了廊桥,沿着山脊山谷“W”形辟出的公路向上盘旋。因为游客众多,我们的车子只好直奔郑魏村的后山之顶。站在村庄后山公路上俯视村庄,村庄沿北山而建,卧靠在“U”形山坳里,村庄脚下仍是绕山溪流,村庄两边古木参天修竹猗猗。民居沿地势阶梯向上层层垒筑,既重重叠叠又层次分明。拾阶向下进入村中,巷缀小弄,小弄弯弯;石板巷道,青石光滑鲜亮;土墙斑驳,庭院深深;古屋质朴,古庙生香。曲径蜿蜒仿佛血脉一般,将村中众多老屋缀成一体。就堪舆学说而言,整个村庄与地形地貌呈现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走到郑氏祠堂前,看了《郑族开基源流》一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郑氏先人谙悉堪舆阴阳八卦之术,对地脉、山形、水流及坐向等一系列相地之术颇为精晓。
来到村口眺望远方,村庄对岸两山巍峨,两峰之间开阔平坦,雄峰上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与袅袅炊烟从相对开阔的谷底冉冉升起,蒸腾多姿幻化无定。也许是清晨的缘故,我们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旷处,窥见乍现即隐的景观。但也能给人“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的奢念。村前的吉溪更像是大地的母亲慈爱地拥抱着村庄,村庄又像儿子依偎在母亲的臂弯,这山形水势自然藏风聚气人脉兴盛。
在一间小店前品茶时,村民告诉我,郑魏村现保存有形制完整的民居院落30余座,大小宗祠5处,社庙4处,古桥2座,古戏台1处。古戏台也称福善庵,位于村庄中心,以戏台为轴心,三向为马蹄形的回廊与厢房,廊柱横桁雕龙刻凤;廊板檐披描花绘鸟。这古戏院,可以说是郑魏村古建筑的一大亮点。它坐南朝北,总面阔约21米,进深约35米,面积近730平方米。沿着中轴线数来,有戏台、天井、大殿、神龛。戏台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两柱,正中有一插屏。戏台上方为八角藻井,绘有阴阳太极八卦图。插屏后两侧为更衣室。天井两侧为走廊,走廊上建有钟楼与鼓楼,重檐歇山顶,饰有彩图。福善庵修建于数百年前,面积达1018平方米,2017年修缮后仍古韵犹存。位于村庄西北侧还有郑氏宗祠,郑氏祠堂白墙灰瓦,简朴大气,边上旧墙脚下,花木掩映中有一口古井。祠堂门前是布满青苔与落叶的鹅卵石古道,进门后,过一小天井,则是一个阔达30余米的大厅。
游走郑魏村,向导边走边介绍,往事历历在目。然而,要穿越时空,感知千年往事,全面破解郑魏村那段已被时光涤荡得相当模糊的历史,依然迷雾重重。除了村落建筑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风格于一体外,历经数百年烟火风貌依然,可谓是海纳百川,有着极好的和谐包容性。就地域文化而言,郑魏村戏曲文化活跃,戏班演员越剧、赣剧都唱。依我猜测,这也许是他们深居偏僻山野,远离都市,兼收并蓄,有娱有乐则行。当然,这也正好体现了郑魏村人高度的和谐性。除了文化信仰的包容外,郑魏村也有极好的红色文化。游击战争时期,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曾镜冰等领导和游击队长李忠群就曾在郑魏村发动群众,开展过革命斗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来到这传统古村落,无一不想透过尘封的悠悠岁月对郑魏村的由来探一番门道。在郑氏祠堂前,《郑族开基源流》两大版面文字介绍了郑氏乃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追随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县南下的郑暑的后裔。其实,郑氏家族未来之前,郑魏村原名魏村,先是魏姓人居住之地。在魏、郑两氏未居之前,就有张氏捷足先登。由此,可以推断,郑魏村最早的肇基者应该是张氏。有福善庵为证,因为郑魏村的福善庵乃张福善所建。据《张谨公世系总谱》记载:“闽七世张琼公,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尊族命前往小桥王栋窠守墓而徙居建安县昼锦乡南才里下堡村(今建瓯小桥镇霞抱村)为霞抱开祖。妣氏,子三:汝蛟、汝皓、汝乐。长蛟,字致中,迁秦溪小吉。”按公元1008年张琼后人迁迪口秦溪时立马又迁郑魏村算起,郑魏村历史已有1012年。
既然张氏乃郑魏村肇基者,又何以称郑魏?据《郑氏族谱》记载:“以郑氏八五公名昊,字贞明,从龙池(今小桥阳泽)迁外里周冯(今霞庄周房)而居,后审魏村尤胜元蝉,再迁定宅。”后来,郑氏繁衍成大族。其实,据我实地考察,在农耕时代那郑魏村并非土地平旷之地,生存条件应该是极其恶劣的。那么,郑昊为何要迁居郑魏村呢?笔者查阅了有关小桥百官村历史,郑昊是朝奉大夫郑君锡季子,其先祖居住在建州南乡里龙池村,兄弟都是官宦人家。郑君锡任朝奉大夫;他的哥哥郑昇、郑昂、郑晟均为迪功郎,官职虽比较低微,但不管怎么说,总有一官半职。唯独这位最小的儿子郑昊性格豪放,不乐仕途,喜欢结交江湖人士,追求阴阳星卜之术,毅然决然跳出世俗。郑昊在龙池看秦溪地形胜,便举家搬迁到秦溪。而后又看到魏村尤胜秦溪,再搬到魏村定居,郑魏村由此而得名。
来到郑魏村,让我们深感欣慰的是历经沧桑的传统古村落能得到完好保存下来,而且在2014年成功地被列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努力下,获得福建省2019年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以奖代补”的资金,让古老的传统村落这一“活化石”重新“活”了起来。让更多的都市现代人留住了乡愁,护住了“根”,守住了“魂”。(吴志高)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