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故纸传情——读《纸上金陵》

2020-11-23 16:49:15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纸上金陵》源于由国庆先生的收藏,他用三十余张色彩斑斓的老广告画,还原了南京各个时段百姓的衣食住行、社会百业。故纸上美女、时装、建筑、街区、市井生活、历史传说,百色杂陈、满目琳琅,不仅述说了城市的历史记忆,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折射出古城的历史嬗变。书中收录的故纸,除了具备本身的史料价值,还能引导读者对南京建立起整体印象,从而把握古城的整体情致。

南京是一座温婉与磅礴融合得恰到好处的城市。我不是南京人,却能通过《纸上金陵》幸运地感受到那些印刻在画中、纸上汹涌的情绪,从狭小的生活日常里脱身而出,来审视人们在中华大地一隅生活过的痕迹。然而,若仅仅将这些珍贵的故纸铺陈在我眼前,我大概只会觉得“好看”,为何“好看”却不甚了了,对于“好看”背后的故事也一无所知。《纸上金陵》的一大独特之处便在于作者对故纸的解读。由国庆先生是老广告文化、民俗研究方面的专家,相较于普通读者,他对老广告、商标中的历史信息显然更敏感,因而在《纸上金陵》中,他对自己收录的所有故纸藏品都附加了细腻的文字解读。谈及老广告和民俗时,他也不局限于南京这一座城市,而是从城际联系和中外交流的角度,抓住故纸中的相关信息,勘察出诡谲的历史烟云。

于宏观处见格局,于微观处见情怀,《纸上金陵》的另一特点便是“精微”。历史文化研究需要高屋建瓴,因而多数反映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都是宏观观照。但是,宏观亦意味着粗具梗概,格局大了,故事便远了。既然本书定位并非仅仅为学术研究,而是希望雅俗共赏,广大普通读者自然更愿意读到有趣、丰富的生活细节。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非南京“土著”,他是天津人,甚至仅到过南京两次。对于南京,作者自然不如当地人了解,却由此获得了一种“他者”的眼光,能够从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里看到不同寻常的故事。为了言之有据,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从“精微”处入手,从细节处着眼,字字务实,系统勾勒并呈现了故纸背后的人文细节,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在《纸上金陵》收录的故纸中,人物占了极大比例,尤以女性为甚。这与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女孝经·广要道章》提出:“(女子)出门必掩蔽其面……送兄弟不逾于阈。此妇人之要道。”然而,透过《纸上金陵》中的老广告可以看出,在20世纪以来的商业广告中,最抢眼、数量最多的便是以美女图案为主的广告。从最开始带有清代柔弱病态的仕女图,至上世纪20年代后明显丰腴娇艳起来的女性,到30年代珠圆玉润、柳眉凤眼的年轻女子,再到40年代身着旗袍、脚踩高跟鞋的摩登女郎,皆展现了南京女性力图摆脱封建保守的生活状态。老广告中的女性自信活泼,她们的烫发、高跟鞋、高开叉旗袍被广告设计师照单全收,体现出金陵古城的包容与开放。

历来收集、整理前贤的文章被视作雅事、正事,而收集广告、商标、仿单等则被认为“于世道人心无甚作用,更无法通于圣人之道”,即便有人收集,人们大多也会认为是“集着玩玩”,与“收藏”挨不上边,和“学问”更是毫不相干。《纸上金陵》却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它证明了故纸亦能传情,世间万事只要深研便可成学。

故纸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触摸到真实历史的细节,把握过往生活的情致,还能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情。笔者不禁由衷感谢细心收藏故纸的前辈,是他们的细致和有心,成全了读者的眼福。(黄睿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