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村里有产业 村民有钱赚

2020-10-23 08:59: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接力前任,培育后续产业

高耸的甑橄山横跨两省。南面是福建省的桥湾村,北面是江西省的双圳林场。紧挨南面山脚的是沙丘小组陈金明的黑木耳种植基地。10月上旬,正值黑木耳种植季节,今年种了2万筒黑木耳的陈金明正和妻子忙着挑筒下田排架。说起种黑木耳,陈金明说,这要感谢刘小明,没他带头,桥湾就没这个产业。

刘小明是2009年至2012年的桥湾村党支部书记,他搭档的村主任是王和添。虽然是“铁打的村部流水的‘村官’”,但他们把抓产业视为己任,既接力前任的产业,又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在争取项目资金完善烟稻轮作的通田道路、水利设施的同时,从浙江引进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技术,组建专业合作社,让留守在家想致富无门路的村民能一起抱团做产业。

有了合作社从资金、技术、种苗到产品销路的保障,桥湾成了寨里镇乃至全县头一个食用菌村。全村种黑木耳的村民很快发展至40多户200多万筒,年纯收入达1200多万元,种植户年纯收入少的10多万元,多的几十万元,非种植户仅打工也能赚上几千上万元,不仅打麻将、喝酒穷作乐的少了,还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回村参与产业发展或独自创业。

陈金明就是参与合作社种黑木耳的村民之一。靠着种黑木耳,他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幼儿园园长和一家上市企业的销售骨干,还盖了砖混房,买了小车,有了资金后办起了养牛的家庭农场。

回乡创业,项目一个接一个

“黄金满地铺,只怕凡人没功夫。”原来听不懂这句话的郑邦财终于明白了,村上有不少赚钱的产业和项目,只要人不懒都有钱赚。

桥湾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73户、1720口人,有2363亩耕地和1.7万亩林地,是个距县城42公里、距镇所在地22公里的偏远少数民族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王卫生说,在这种地方兴业,除了脚下这片土地,别无选择。所以对引进的项目,只要有形成产业的可能,不管是谁手上做的,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都要把它当宝贝一样珍惜。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从2012年当村主任至现在的书记、主任一肩挑,王卫生都抓住完善产业、培育产业不放。给烟稻轮作产业补齐短板,给食用菌产业调整结构,还牵头成立箬叶加工合作社,把原来林下废弃的箬叶变成村民增收的“绿金叶”。

每年6至9月,近百个劳力上山采箬叶,1天能赚三四百元,人年均增收1万至2万元,老人和体弱妇女在厂里选箬叶,4个月也能赚个七八千元。

在家门口就有赚不完的钱,让外出打工的村民重新认识了家乡,纷纷回乡创业。现在桥湾村除了烟稻轮作、食用菌、箬叶等产业外,还有大棚蔬菜、稻花鱼、山地鸡和肉牛等规模化种养项目。像王家排组的郑邦财那样的“零工族”都成“忙不开”的俏劳务,一年劳务收入都能赚个三四万元。据了解,桥湾村共700多个劳力,原来是2/3在外打工,现在是2/3在家投身乡村振兴大业。2017年,桥湾村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2018年县级贫困村摘帽,去年桥湾村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福建日报 邱盛林/文 李福根/图

感言>>>

为“一任接着一任干”点赞

村级发展离不开好的带头人,脱贫摘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带出产业来。有产业农民有钱赚,村集体有收入,业兴人和,人和村旺。

但眼下的现实是: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届,产业并非短短三年能形成。

抛弃“各人自扫门前雪”和“后任不管前任事”的狭隘意识,除了像桥湾村干部那样的担当境界外,还需从评价体系层面发力,给予“为前任补短板”和“未竟事业”等隐性政绩应有的评价。

让桥湾村的“接力”精神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