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村里有产业 村民有钱赚

2020-10-23 08:59: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编者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发展有可持续经济支撑,乡村振兴才能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产业、有持续性收入的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面对“一年认路、二年上路、三年就走路”的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届和“一年相认、二年恋爱、三年才登门”的产业漫长形成过程,看看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是如何走出一条真正让群众受惠、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发展之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的。

村民在采摘烟叶。

技术员指导陈金明(中)种植木耳。

东南网讯 “青壮年远走他乡,老年人寂寞彷徨,小孩子渴盼爹娘,婆娘们独守空房,村也荒,田也荒,不知这里是故乡。”这曾是一些偏远山村的窘况。如今,地处偏远山区的光泽县寨里镇少数民族村桥湾却是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寨里镇党委书记揭水才说,桥湾村之所以能村美、业兴、人旺,关键在于数任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抓产业。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振兴乡村的底气。

冒着风险,壮大产业发展

三层混砖房向着田畈,房前绿树林立,树下花圃鲜花绽放,水泥路从门前横过,这就是桥湾村王家排组雷年忠的家。据村干部说,老雷在县城还买了一套商品房。老雷说,如今大女儿在家招了女婿,小女儿也嫁人成了家,日子过得很幸福。老雷还有20亩地烟稻轮作,他说只要政策允许,会一直种下去,因为他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谢这一产业。

时间回到1997年。那时桥湾村虽有万亩山林,却早被砍成了荒山,只种人均1亩多的田,够吃不够花,村集体穷得连村干部的补贴也发不齐。现在镇安办上班的李志龙那时是桥湾村委会主任。他说,人穷无义,村穷无力。好事实事没钱办,村民不把村里正眼看,年轻的外出找“钱”途,留在家的种完几丘田没事做就打麻将、喝酒穷作乐。

“村里要是有个让村民增收、集体也有收入的产业该多好。”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双凤和村主任李志龙想到了一块:把烟稻轮作产业抓起来。

于是,他俩冒着失败的风险,赴烟区取经后,自己建起烤房,率先在全镇搞起了烟稻轮作。连续两年亏本,他们不放弃,直到全村600多亩田都搞起烟稻轮作,建起了66个烤房,使村集体年增收达10万多元,全村村民户均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

当时上有老母,下有两女,住破屋,过穷日子的雷年忠沾了烟稻轮作产业的光,从小烤房6亩地做到如今大烤房20多亩地,用卖烟叶的钱“头年买摩托、二年盖洋楼、三年再加层”,还为两个女儿完成了学业成了家,提前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

1  2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