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县域风采 > 正文

光泽:“三招”让垃圾变废为宝

2020-09-17 09:01:0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没发现垃圾的利用价值之前,总觉得它碍眼、闹心,到处都是。”光泽县寨里镇浆源村党支部书记黄世娇说,“大家发现它的许多价值后,现在觉得它太少了。”是什么原因,让村民思想发生了转变?日前,笔者到寨里镇寻找答案。

典型“发酵”:提升垃圾转化率

寨里镇桃林村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与其他地方瓜果基地不一样:这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里多了一个由厨余垃圾变成的肥源。镇分管干部、武装部部长张旭文说:“厨余的湿垃圾找到了利用渠道,标志着全镇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利用达到了一个最大化水平。”这一结果,还得从镇里培育、普及典型说起。

“垃圾虽小,但治理的意义重大,事关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镇党委书记揭水才说,可要做好垃圾治理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要让群众从中看到做的事情与自己的好处密切相关,才会献计出力。

有所认识就有所行动。从十几年前的“万人保洁”“清洁家园行动”开始,寨里镇就鼓励支持广大群众开动脑筋为垃圾变废为宝探路,于是先后涌现了山坊村用厨余垃圾变有机肥、浆源村用废弃坛罐建景观和桃林村用垃圾兑换日用品等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寨里镇对身边的典型,不是停留在开开现场会的层面,而是让典型“发酵”。在典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不断提升垃圾利用、减量和群众参与的“三个最大化”水平。从垃圾换日用品、垃圾变景观、垃圾变有机肥的全镇覆盖到普及“可再生资源回收站”建设等,从而使典型不但“墙内开花墙内香”,而且“大放异彩”。

公司运作:确保分类常态化

山坊村上源小组的雷茂生对垃圾治理很支持,见村上有人乱丢垃圾都会劝阻。可让他没想的是,今年竟有专人开着电瓶车,一天两次上门宣传垃圾分类,还动手去桶里分捡。雷茂生说,现在有专人分类,垃圾真的各归其所、各尽其用了。

雷茂生说的“专人”,就是镇里引进的“闽源保洁有限公司”。寨里16个建制村、1个场、184个村民小组、236个自然村分散于各个山头、山腰和峡谷,垃圾源头减量、利用、处理,仅靠镇村两级干部的力量,难免存在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等现象。张旭文说,为了把工作做实,由镇政府主导,请公司来运作是最好的选择。

闽源保洁有限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光泽、武夷山、建阳等地,有专业人才团队、专业设备和专业的技术培训及现场作业队伍。“闽源”的进入,使镇村干部的角色从“指挥员”“战斗员”转变为“裁判员”“服务员”。

原来垃圾分类怎么分?什么属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有害垃圾?分不清分不细,再说也没那心思,干部也不可能天天来管这事。茶富村屏山小组陈大爷说,现在有专业队伍管着,桶上贴着分类的实物图,还有专人教、亲自做,这分类自然就分到位了。

机制保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在浆源村的畲族文化公园,5个废弃的大陶缸摇身变成了“民主法制村”的标饰,同时寓意“五谷丰登”,废弃的陶壶被赋以“孝”“仁”“信”“礼”“义”的道德力量,原来丢弃在房前屋后的酒瓶也成了圈于景观树下的花坛。

让生活废弃物成为美化生活饰物的创意,来源于村民的智慧以及镇里的一系列考评措施和激励机制。

垃圾源头减量、利用、处理,寨里镇走了“三步棋”。第一步,鼓励各村用积分和直接兑换形式,把可当废品卖的废弃物收集起来兑换日用品,激发群众参与。第二步,由公司专业队伍上门收集、分类,从进袋、进桶的垃圾中分捡,然后将分捡出来的东西各归其所,鼓励争取项目资金,物尽其用,如将垃圾变景观等。第三步,让既不能当废品卖又不能用于妆点环境的厨余垃圾变肥料。至此,镇里除了没回收价值的垃圾或有害垃圾运至县城处理外,其他垃圾基本就地利用和处理。

如今,走进寨里的乡村,蓝天下是青山绿水环抱的美丽村庄,田野里翻滚着金黄色的稻浪,好一幅和谐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乡村画卷。(邱盛林 李素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