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科研报国铺就富民路

2020-08-26 09:51: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第一代良种选育解决了‘吃饱’问题,现在要解决‘吃好’问题。”同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的施季森从陈岳武手中接棒,带领科研团队重新出发,在全国率先攻克杉木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联合遗传改良难题,第二代杉木遗传改良在实现生长量累计遗传增益达30%到45%的基础上,木材比重又提高8%到10%。

“开展杉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等一系列科研工作,最终目的就是将选育的良种进行大量繁殖并推广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副场长黄金华说,林场集产学研于一体,肩负着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工作。

2004年前后,随着木材战略储备和国家储备林的推广,国内对良种苗木需求越来越大,洋口林场科研团队迅速响应,实现良种苗木产业化供应。

“传统采穗圃产量不高,无性繁殖选育的优良无性系,可以短时期内进行大量繁殖推广应用,充分展示良种潜能。”黄金华告诉记者,此前,国内市场上没有杉木无性繁殖的先例,2004年,科研团队在南林大的指导下摸索前进,开展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试验。

“组培试验需要对数据进行不间断监控,往往半夜都要记录组培苗的生长情况,我们在无菌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种苗科科长李勇说,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每个操作环节的不确定性都增加了试验的难度。

水稻一季,树木几十年。杉木良种繁育从实验室到长成参天大树,需十几二十年,周期长,工作单调枯燥,需耐得住寂寞。在杉木良种繁育中心,记者看到6间3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摆着6万瓶瓶苗,里面都是细芽。“瓶里一开始是7丛芽,经过40天培育,扩繁出35个左右,其中有效植株13~15个,可移至苗圃栽种,其余的继续扩繁,如此不断循环……”从李勇的专业介绍,记者深感杉木育种团队工作的艰辛与繁琐,只有长期坚持,才有希望成功。

2005年,杉木组培苗繁育基本成功后,科研人员将试管苗移栽到地里进行培育,最大的问题出现了。

1  2  3  4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