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刚直不阿话李深

2020-08-13 09:01:5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史料中的李深画像

在闽北光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其中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李深就是其中一位。

纵观李深的一生,可圈可点。其为官历任知县、通判、司农寺丞等职。虽然官职不算大,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一生忧国忧民,与权贵抗争,屡受打击,仍不屈不挠,实为一代诤吏。

李深,字叔平,北宋皇右元年(1049)生于光泽县乌洲。乌洲是当地一个著名的地方,唐朝著名诗人李频当年出任建州刺史,不幸殁于任上。其次子李起扶柩回浙江建德老家,途经光泽乌洲遇前面战乱停下,只好就地将先人安葬。而李起等子孙即在光泽乌洲定居,守护其先人之墓。而后李氏家族子孙世传家学,读书闻名,出类拔萃,很快成了当地的旺族。其家族后在宋元时期400年间,理学先后出了李深、李郁、李吕、李闳祖、李相祖、李方子、李应龙等7人,都为名震当时的一代学豪,为人倾慕,被誉为“李氏七贤”记入史册。李深是乌洲李氏第8代子孙,其父李诰,饱览诗书,为一代学者,庆历六年(1046)进士,而后因子李深而封赠朝散大夫。其家教甚严,训子有方,有其诗《立春日训子》:“今日土牛出,初春暖气回。莫辞通夜读,又是一年来。”受这样家庭教育的熏陶,李深自幼苦读,博览群书,经年不辍,二十出头就经伦满腹,广有才名。其学承传程周理学,并深得其髓,而后传其子孙,故有“李氏家传理学”之称。

翻开清版《光泽县志》,里面“列传”清楚地记载:“李深,字叔平,父诰,传见‘文苑’。深登熙宁九年进士。调曹州济阴县主簿,历知饶州鄱阳、蔡州遂平知县,以清慎闻。”李深学识丰富且志向远大,立志为官,要为民请命,成为一代贤臣。他于熙宁九年(1076)高中进士,进入了封建士子的高层。被授予曹州济阴县(今山东曹县)主簿,后又调任饶州鄱阳县(今江西鄱阳县)和蔡州遂平县(今河南遂平县)知县。因学识渊博被朝廷召充编敕所看样检疫法文字官。绍圣初年,章惇为相,议论要将民众雇役改为差役,李深任编敕所看说检役法文字时,与权贵意见不合,他认为“雇”和“差”二字区别性质不同,直接损害到百姓的利益,也影响朝廷形象,所以极力反对。却马上遭到迫害,被排挤出去,受到降官一级,以宣德郎任东京竹木场抽税监事的处理。绍圣四年,李深复官被授奉议郎,任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县)通判。

李深性格刚直,为民请命不畏强权,在官场几起几落,仍不改其秉性。绍圣初年,会星事变,皇上下诏求言,李深在陇西,直接上千疏言历数社会之病和章惇、蔡京等人任人唯亲、欺君误国的种种罪行,认为如不重理朝政驱除奸佞,国将不振,民将受萘。上疏:“臣请薄陈事实,愿陛下择之。祖宗故事,凡进退言事官,虽执政不得与闻,盖以杜绝台谏私于宰执也。比年蔡卞执政,乃使其兄蔡京得荐台官。既被其兄之荐者,能不私其弟乎……今章粢为泾源帅,乃用其婿刘何摄事,又使之专应副泾原军须。前日,进筑平夏城,为贼所钞,而奏实不到朝廷……无乃以章粢为宰相章惇之兄,而固优之乎……张询于熙河,泰然安枕,未尝一至沿边。而金城之赏,乃权发遣运副,一进而为都转运史,又加秘阁之直。无乃以张洵为宰相章惇妹夫,而特异之乎……恭惟陛下复行免役,本以宽民,而取于民者不轻。陛下留神安边,本以养民,而害于民者先至。原其所以然,则以用蔡京为详定,用章粢为帅臣也。京于帘帏听政之初,实知开封府事,方朝廷更改雇役,京即奉行差法,为天下倡……此役法所以未全,而上违陛下本意也……伏望陛下上念祖宗积累之艰难,亲民人主威福大柄,选择正值之贤士以备谏诤,委任公忠之贤佐以为赞襄。”这封上疏,言语侃烈,有理有据,直指当权者,不难看到他一心为民、嫉恶如仇的秉性。可是这份上疏被章惇等看到,于是对李深心中怀恨,进行无情打击报复。章惇召枢密院熙河兰峪经略安抚都总管钟传等,就进筑喇关一事,说奏报失实。以李深在军中参议,与其有关,责令降其官职地一级,遂降为指挥。

不久,同僚曾布奏报,边人皆认为失实与李深无关,不应负责,知道李深冤枉,请两帅体访。于是朝廷令章粢、孙度利害以闻。粢、度奏如曾布之言,不久得到圣旨,叙复李深原官,改为朝散郎。陛辞言事时,李深又为章惇、蔡京迫害,被罢官回乡。直到靖国元年(1101),宋徽宗即位,兼用新旧两派人员,以“消释朋党”之争。李深被起用为司农寺丞,得专令户部役法。李深忧民众负担之苦,于是税赋重的地方,申请减轻,让民众欢欣鼓舞。崇宁二年(1103),蔡京当国重权,大肆迫害符元年上书言事,揭露他罪恶的人,于是又对李深进行报复,贬李深到复州(今湖北沔阳县),除名勒停。交由当地官员监督,停止上书等活动。崇宁三年(1104),李深被划入元佑党人,更是遭受无情的打击。据《续通鉴长编》记载:“崇宁元年党籍碑内无李深名,三年重定元符党人及上书邪者,合为一籍,深始列余官第四十九名。然深在二年已远贬,故深子阶二年省试第一,安忱有党人之子语。”崇宁四年(1105),李深被移建昌军(江西南城县),后改在青州(山东益都县)。崇宁五年(1106),党禁解除,李深被复了官职。

他饱经忧患,久受折磨,身体状况日差,不久卒于海陵(今江苏泰州)任上,终年58岁。当时许多百姓闻之痛悼,朝廷也念他一生正直,忧国忧民,敢于谏言,实是忠心可嘉,追赠他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上)。夫人陈氏,也受封为安仁县君。

李深作为封建时代的朝廷中层官员,尚能始终不渝地抱着爱国忧民的思想,为民请命,与权贵抗争,虽几番沉浮,历经磨难,但仍能“虽九死而终不悔”,一直履行好自己为官为民的使命,确是难能可贵。他一生没有什么财产留下,只著有《杭川集》20卷,为他平生学问和评述时政所作,为人广为传诵。而其中的上疏呈文收在光泽县等地方史志中,今读之琅琅上口,可见其当时的侃烈之风。其二子李阶和李郁皆有学名,都出仕做官,承其之风。尤其是次子李郁,是当时杨时理学的主要继承人之一,为时人所推重。(王建成)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