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专题 > 2020 > 2020南平市两山论坛活动 > 最新播报 > 正文

袁毅: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让绿色政绩观深入人心

2020-08-02 19:50:49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兰志飞摄

人民网南平8月2日电(吕春荣)地处闽北的南平,开门见绿,处处皆景,当地森林覆盖率超过78%,生态资源富集。但是,经济相对欠发达也曾是突出的问题。如何在这片2.63万平方公里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田”破题“生态产业化”,这对南平发展提出挑战。

“要摸清‘底子’,才能找准‘路子’”。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南平市委、市政府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经过认真比选,明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支撑点放在产业上,选准与生态资源、人文历史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等七大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

“南平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后发展、欠发达也是最突出的矛盾,绿水青山并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金山银山,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相得益彰’。”昨日,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如是说。

"绿色产业”,红利可观。据了解,2017年以来,在全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综合考评中,南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全省前列。同时,去年全市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84.5%,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90.7%。

“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人民网:近年来,南平一直致力做“绿色产业”文章,一边坚持绿色发展,一边致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福建的生态屏障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南平如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国家级”?

袁毅:南平地处闽江源头,是福建的生态屏障,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

为此,我们强力治理污染。南平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特别是2017年借力中央环保督察,从解决历史遗留的畜禽养殖污染突出问题入手,强力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市累计拆除养殖场1.14万家,削减生猪401.77万头,延平区辖区内20条劣V类小流域全面消除。

同时,完善制度机制。我们始终坚持以体制改革创新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主动先行先试,努力为全国和全省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成果。比如,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推进乡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等。

此外,强化生态立法。近两年,我们颁布实施了《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城市绿地管理办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等多部地方法规,以法治良序保障良好生态。

“让绿色政绩观深入人心”

人民网:南平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率先“作为”考量何在?

袁毅:南平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是生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核心发展理念。

去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取消对山区市的GDP考核以后,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用意在于把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有机衔接起来,把生态系统价值核算(GEP)、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试点成果运用好,形成体系、上升为制度,发挥绿色“指挥棒”作用,让绿色政绩观深入人心,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走出具有南平特色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民网:这个“指挥棒”如何发挥效力?

袁毅:这套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聚焦高质量,在指标设置上突出绿色特色、创新创业、协调协同,从绿色经济、绿色效益、绿色创新、绿色生态、绿色生活五个方面,引导由注重总量、增速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二是突出差异化,针对各地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不同情况,设置个性化指标,引导优势做更优、特色做更特;三是注重可操作,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统计数据,采用相对简明适用和规范科学的统计方法,力求考核结果真实准确公正。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指挥棒”导向作用初步显现。

一是“导”向绿色。引导各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加快发展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得益彰的七大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回归经济、夜间经济“四大经济”,着力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全市绿色产业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超过80%,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90%。

二是“导”向特色。个性化指标的牵引作用突显,各地绿色发展更富特色、更具竞争力。

三是“导”向创新。结合开展“创新突破年”活动,引导全市上下把着力点放在绿色发展创新上,加快推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三大创新”项目化、具体化。

四是“导”向提升。其中,项目提升最为突出。从策划、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项目资金争取使用等方面,实行项目成长全链条考核,牵引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抢抓宏观政策窗口期,务实抓项目、强力争资金。

要绿水青山“生金”,需“相得益彰”转化路径

人民网:我们了解到,南平市重点发展培育现代绿色农业、数字信息等七大绿色产业。在后疫情时代,南平绿色产业如何发力?

袁毅:南平虽然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但后发展、欠发达也是最突出的矛盾,绿水青山并不会自然而然转化为金山银山,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相得益彰”。因此,我们立足南平资源禀赋,选准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确定把现代绿色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生物、数字信息、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七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并高标准编制了由中国工程院咨询论证的绿色发展纲要和七大产业发展规划。

后疫情时代,为加快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南平着力做强产业链、完善政策链、畅通供应链、优化服务链。如在优化服务链方面,南平深化“机关联企业、联商会”机制,选派360名干部驻点服务905家企业,实行网格化联企对接帮扶,当好指导员、监督员、宣传员、服务员,推行“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协助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1002个,高质高效服务复工复产效果显著。

上半年现代绿色农业、数字信息等产业逆势发展,全省培育的3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南平入围7家、占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收增长16.4%。

在做强产业支撑的同时,我们把点绿成金的突破口放在创新上,以“武夷品牌”建设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以“生态银行”建设推动资源变资产变资本,以“水美经济”建设形成长期有效投资拉动、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推动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现在的南平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态优势越发明显,绿色发展动能加快形成。只要我们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一定能够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打造美丽中国的“南平样本”。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