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刀走龙蛇 书香致远
2020-07-30 09:13: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
李国平为麻沙中心小学刻制的建本雕版教材。受访者供图 “为了学习传统,我四处收集购置散落在民间的古书古版。”李国平告诉记者,目前他已有清代活字印刷雕版2套,不同朝代的古籍雕版逾200片。通过这些真材“史”料的研究,有木雕基础的李国平很快就基本掌握了古法,并探索雕刻了一批仿古作品,受到业内认可。 “建本雕刻的讲究,从一块粗坯的选择开始。”李国平说,建本字体大多娟秀清丽,必须选用木质细腻的梨木、枣木、银杏木,以承载细小的笔画或线条。为了让木头不生虫、腐蚀,还需对粗坯进行蒸煮、晾晒、压平等数道工序。制作粗坯便需要近半年。 雕刻更是精细活。眼下,李国平正在创作一幅“大藏经”建本雕版的仿刻作品,图案精细到1毫米内有4根线条。“目前最精准的机刻刀具,仅能做到每毫米2条线。因此,传统建本的雕版不是机刻能替代的。”运刀时,李国平每一下都要凝神屏气,力保不出任何差错。长年耗费精神的创作,已让他患上腰疾。 对于建本匠人来说,技艺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刀锋之韵。古时候,技术最高超的工匠可以直接在雕版上刻反字,但这项绝技已经失传。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上过胶的木板,将写好的文字及图案内容反贴于木板之上。用平头棕刷,刷平纸张表面并压实、风干。为了将内容字体凸显,再用菜油涂于纸张表面,使过油的宣纸更加透明,字迹更加清楚,进而进行雕刻。但李国平观察后发现,这样的方法遇到文字复杂或字体小的情况,墨迹容易模糊,刻出的线条不够干脆有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遍寻古籍,还拜访了故宫博物院的专家,总结出了更为妥善的方法。 创新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由于建本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相当繁杂,要求高、制作时间长,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真正从事该项目的人群不多。”谈及建本的发展瓶颈,建阳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辉耀如是说。 |
相关阅读:
- [07-27] 建本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