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村里有个竹荪姑娘叫李梅 她从大城市回到小乡村
2020-07-01 18:15:0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
分享到:
|
李梅在菌菇车间忙采摘 黄杰敏/摄
东南网讯 盛夏闽北,酷暑难耐。一大早,李梅与工人走进种植基地开始采摘竹荪。今年44岁的李梅,18岁离家打拼,摆过鲜花摊、搭过遮阳棚、做过物流,从事过珠宝行业,只身到非洲采购原石。不停切换行业,让李梅练就与众不同的商业嗅觉。2016年,李梅经过长时间思虑,返回家乡政和县石屯镇长城村,投资食用菌种植培育、发展林下经济。村民说:“李梅胆大,四处闯荡,是个有故事的女子。”
李梅在菌菇车间忙采摘 黄杰敏/摄
1994年,李梅告别大山,离开父母,孤身一人外出创业,摆地摊、搭遮阳棚,李梅经历过服装制造行业到港口物流运输。 2014年,李梅介入珠宝玉石行业,为了争取经营利润最大化,只身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采购原石,2015年底,李梅返回国内。
李梅和工人搬运刚采摘好的竹荪 黄杰敏/摄
人就这样,在外奔波打拼时间长了,随着年岁的增长,愈发思念故乡,反哺乡亲。回到家乡后,李梅面对眼前优越的生态环境,回想自幼跟随叔叔学习食用菌培育种植的一幕幕,她看到食用菌产品未来市场的前景,餐桌安全将会是未来消费的大趋势,李梅心中有了方向。
李梅在加工基地晾晒刚采摘的竹荪 黄杰敏/摄
2016年初,李梅把年仅十岁的双胞胎女儿托付给厦门的阿姨照顾,只身回到政和,开始新一轮创业。2016年下半年,在经过多方论证和省食用菌研究所的技术帮助下,李梅开始在石屯镇长城村试种竹荪。竹荪又名竹参、竹笙,山珍之花,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有句俗话说得好:“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菇。”由此可见,菌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竹荪营养价值非常高,香味浓郁,滋味鲜美,历史上列为“宫廷贡品”,近代作为国宴名菜,被誉为“菌中皇后”。
李梅在山间竹林中穿行 黄杰敏/摄
天道酬勤。李梅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种植上,把关产品质量,紧盯市场动向。2年来,李梅一步一个脚印,2018年成立政和县山菇农业合作社,2019年成立政和县村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长城村的第一株竹荪、茶树菇的培育、到西津村占地10亩的菌种培育基地。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梅事必恭亲。期间,省、市、县科技特派员30余人次到基地指导、帮扶。李梅十分清楚,眼前的成功,包含了许多人的心血与栽培。盘活了竹荪,李梅信心更足,开始种植其它特色农产品。目前,她拥有蓝莓48亩,椴木香菇150吨,茶树菇15万筒;竹荪田间、林下分别种植60亩和100亩;羊肚菌试种3亩,发展竹荪棚内栽培试验棚及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厂房3000多平方。带动全县竹荪种植300多亩,为政和县贫困户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提供100个就业岗位给村民特别是党员贫困户,实现脱贫目标,并争创党员创富基地;示范性带动镇域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全县的发展户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与支持,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50万元,实现利润30万元。
李梅展示自己刚刚才摘的新鲜竹荪 黄杰敏/摄
事业与家庭两头兼顾,李梅两鬓初显白发,在与笔者的交流过程中。她接到到一位种植户打来的一个电话。挂掉电话,李梅说有时一个微信视频连线都会占用大半个小时的时间,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李梅说:“他们种好了,富裕了,就是我坚持回乡做农业的源动力。”李梅深信:发展特色农业,定能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黄杰敏 文/图)
相关阅读:
- [06-22] 武夷山市荷墩村:发展竹荪种植促增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