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代的墟市经济
2020-06-18 16:12:22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清明上河图 局部
闽北位于福建的北部,与江西、浙江接壤,是福建通往中原的枢纽,经东汉、三国时期北方汉民南迁,逐渐形成规模。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282),闽北已有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七县。晋末至南北朝,兵燹频仍,随着晋乱,唐五代,汉民南迁及北宋结束后,中原百姓向南大逃亡,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转移,随之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艺,闽北是中原入闽必经之地,很快便发展起来。其中,较为显现的是民间墟市经济的建立与产生。
连接浙赣的浦城墟市
浦城地处福建最北端,北邻浙江、西接江西,其境内枫岭关、二度关是入闽要道,盛产粮食、木材、农贸产品,以闽北粮仓著称,与毗邻的江浙两省有密切的商贸往来。尤其民间墟市在耕牛、粮食、食盐等物资与江浙两省的交易最为频繁。明代王世懋《闽都疏》称:“福建之土特产,无日不走分水关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浦城境内墟市有富岭市、花桥市、石陂街、旧馆墟、临江镇、仙阳镇、渔梁镇、水北街、观前街、西乡街、古楼街、洋溪街、山下墟等二十多处。如石陂街为浦城县南乡大墟集,农历每月逢三、七为猪墟,石陂的黑猪,在建阳、崇安(今武夷山市)、建瓯、松溪颇有销路,至今浦城南乡仍称石陂为“街路”。
承南连北的邵武墟市
邵武界连建阳、顺昌、将乐、泰宁、建宁、光泽及江西黎川,自古是由赣入闽通道,“承南连北”之府,其墟市众多,有拿口市、固住市、朱坊市、南堡市、和平市、旧市街、旧墟街、官坊墟等三十多个。如和平市牛墟、洪墩牛墟清光绪十三年(1887)始设,每年仅农历十月十四举行一次,各地农户、牛贩云集,争看“牙口”(耕牛牙齿),挑选牛犊进行交易。
鼎立瓯宁的建瓯墟市
建瓯古代是闽北人口密集地,由建安、瓯宁(均为古旧县名,析建安、建阳、浦城地置,今建瓯)两县组成,为八闽上四府(汀州、延平、邵武、建宁)中的首府,是闽北木材、粮食重要的集散地,也是闽北土特产(山货)通往闽中古田、屏南、福州等地的重要货源地。
史载:宋初,建瓯墟市畅销的丝织品——“红绿锦”,成为流行大江南北的丝织绫罗;浦城的纺织业主要产品“本色绢”,居建宁府各县之首。近年,省内各地出土宋代墓葬服饰衣料,说明闽北古代纺织业的发达。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闽北建茶(指建瓯)除岁贡20万斤外,尚有不少数量在民间墟市贸易往来”(《宋史·食货志》)。北宋中叶建州(指建瓯)茶叶年产量已达30余万斤;南宋后,闽北建茶年产量已突破百万斤大关,被誉为“建溪官茶天下绝”(陆游诗《建安雪》)。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建安(指建瓯)墟市的物产:“这里盛产丝,并织成不同种类的绸缎,棉布是由五颜六色的纱织成的,行销福建各个地方,墟市进行广泛的商贸,向外地输出大量的生姜、高粮姜及各类物产……”
古代,瓯宁地域作为闽北的经济、文化中心,民间墟市尤为发达。有北苑、房村街、际村街、迪口市、南雅市、房村口市、太平街、川石街、东游市(街)内等二十多个,较为兴盛的有:
北苑宋代茶市,属建安县,有官焙32处,所产的北苑茶以御用为主,驰名天下。上洋镇(别称“蜚江墟”)。地处富屯溪畔、水运条件优越,为富屯溪、金溪汇流的水运交通要道,商旅幅辏,百货云集;是上游建宁、泰宁、将乐、邵武、光泽等县船只往返南平的必经码头,客货在此集散,其毛边纸远销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境内商铺、工场、酒楼、茶馆、赌场、鸦片馆林立,古时是闽北著名墟集,俗有“小福州”之称。水吉镇墟明、清设墟市,向属瓯宁县,是附近(浦城、建阳、建瓯)乡村农副产品集散地。水吉码头日有数十艘船只,运送各类货物,从浦城经水吉往南平、福州,附近的大宗粮食、土特产物资在此集中装船。
水陆通衢的南平墟市
南平县,旧为南剑州(延平府)治所,为闽北重镇,水陆枢纽,通往沿海的内陆咽喉,也是闽北粮食、木材、药材、土纸、山货的集散地。南平墟市有东津镇、罗源镇、西芹市、西津镇、静江镇、苍峡镇、樟湖镇、峡阳镇、上洋口墟市等二十余个,墟市较为繁盛的有:
葫芦山墟市——清代墟市,属南平县(剑浦县),有著名的瓷窑——“茶洋窑”,日本陶瓷学界将此取名为“南平葫芦山窑”。岳洋市——清代墟市,南平至福州航道经此。下道墟市——南平至福州航道,南平至古田县道经此。
墟市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闽北古代墟市经济,主要是民间贩夫走卒、摆摊设铺、物资交流、经济往来。“每墟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谓之‘赶墟’”。
闽北古代墟市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两宋期间(北宋、南宋),朝廷起用了大批文人管理地方,这批官宦大多从小接受儒学教育,十分重视民生。每到州县,大兴水利,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生产,保护小农经济。第二,朝廷以民为本制定国策。明初,朝廷制定的《鱼鳞册》(即土地册),作为官府向民间征收税赋,征发徭役的依据,改变了前朝(元代)土地高度集中的弊端,使农民获得更大的自由,得以从事农耕以外的经济。第三,官府鼓励民间开垦荒地,扩大农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官府倡导民间旷地,普种桑麻。“百姓勤于桑柘,桑麻披垅,茶笋连山”,促进了闽北纺织业的发展。宋时,闽北纺织业的数量多,品种全,质量好,所产的绸缎,被朝廷选为贡品,“建锦”(丝织品)扬名全国,闽北成为全国丝绸、棉纺技术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第四,多种金融手段推动墟市经济流通。宋初,朝廷在建州(今建瓯)设立“丰国监”,铸造铜钱,建州遂成为宋代官府铸币基地之一,所铸的钱币(俗称建州币)流通全国。第五,惠民国策有利于闽北墟市经济发展。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实施“亲诣旁邑,招抚流移,民赖以无失业”“以俸市粒给无产者,教之播种,而不责其偿,民以富庶”“均赋平徭,吏不敢欺”等。
史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闽北墟市经济最为兴旺的时期,“重熙累洽,休养生息,百年于兹,一时人杰挺生,物产滋阜”。
“闽北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声相闻”。闽北墟市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方便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物资交流,反过来又促进闽北成为商品经济流通活跃的区域。“富庶繁华,拟于都会”,闽北古代的墟市经济是闽北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黄文富)
相关阅读:
- [11-06] 松溪县溪东乡墟市顺利搬迁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