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新闻 > 正文

政和:让一方水土有“颜值”更具“气质”

2019-10-20 02:20:4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建县千余年,因茶而获县名;

拥有2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流传乡间的“四平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更有时代楷模廖俊波留下的深深足印;

这里也是“中国白茶之乡”“中国竹具工艺城”……

政和,一方有着丰厚人文积淀的水土,而今正着力推进文化的繁荣,以从中汲取更多养分,增进“颜值”,更提升“气质”。

以文化留根,涵育文明之脉

“宗保将军就是我,尊父元戎保山河。并非无事把山过,只为降龙木一棵……”日前,在政和县杨源乡鲤鱼溪畔,杨源四平戏剧团正为央视《中国影像方志》的拍摄录制排练传统剧目《九龙阁》。高亢的弋阳腔,熟稔的台词唱演,默契的打斗配合,令人有穿越之感。

“我唱了整整40年的四平戏,深深热爱着这份事业。”68岁的国家非遗传承人张孝友是四平戏剧团的团长,“群众也喜欢看四平戏,可是前些年学唱四平戏的人很少,剧团演员平均年龄40多岁,有时连个花旦都没有。”张孝友讲述着四平戏发展曾遇到的困境。

“四平戏”又称“四平腔”,由明代中叶时期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演变而成。明末清初,四平戏传入政和,因偏安一隅得以保存至今,成为闽北文化的亮色。2006年,四平戏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为保护传承好这一文化艺术瑰宝,2013年,杨源乡以奖促学,扩大剧团队伍。“我们鼓励大家报名学习四平戏表演,还请来了福建省歌舞剧院编导、国家二级导演杨新胜对大家的表演进行考核,通过验收的,一人奖励一万元。”杨源乡党委书记陈健告诉记者,最终,14名学员通过验收,杨源乡四平戏的表演队伍逐步走向年轻化,全乡传承学习四平戏的氛围也更加浓厚。随着杨源乡四平戏展演中心建成,剧团表演又有了崭新的平台。“文化振兴不能单靠政府‘输血’,让四平戏走向市场,让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这是对四平戏既传承又发展的实践,是对文化根脉可持续的保护。”陈健说。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满眼繁华的当今,文化建设应该有“根”的意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更应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

在政和,传统古村落遍布全县。“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正在续写的文明史‘大书’,我们要对这些承载记忆的村落进行活态传承与保护。”沉湎于政和县地方文化研究的李隆智介绍,政和共有中国传统古村落25个,省级传统村落22个,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保护古村落既要对历史文化遗存、古街区等物质载体进行保护,也要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将保护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让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振兴的‘政和符号’。”

近年来,政和县在积极对接组织好每个批次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传统古村落保护的新机制——通过组织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对每个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因地制宜制定保护措施;定期邀请省、市专家进行修缮技术指导;邀请民间工匠积极参与培训与保护,致力建设一批精品历史文化名村。

一幢幢夯土实木的民居古朴静美,一段段四平唱腔悠扬悦耳。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朱子文化、古村落文化的挖掘保护中,政和正涵育文明发展的根脉,留住乡愁、留住记忆,构建一座魅力十足的精神家园。

以文化立魂,塑造正气风骨

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活教材;一处处革命旧址,是振奋精神的红色文化大课堂。

政和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央苏区鼎盛期的建制管辖区域之一。罗炳辉、粟裕、黄道、叶飞、黄立贵、饶守坤、陈贵芳等革命先驱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3个,革命历史人物故居和革命纪念设施8个,省市级爱国主义、党史教育基地7处……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震撼心灵的红色故事,成为激发群众爱国情、奋斗志,激励每个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载体。

这些年来,政和县通过保护重修革命旧址,新建革命历史文化展馆,让红色精神穿越时空,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政和县文体新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笔丰厚的红色文化财富,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立正魂、塑正骨。

“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在政和,还有另一座“精神富矿”——这里是廖俊波精神的发源地,廖俊波同志在任政和县委书记期间,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聚力拼闯,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政和把深入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融入“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通过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专题研讨、巡回宣讲等多种方式,创新学习方式。与此同时,筹建廖俊波同志学习纪念馆、建立学习示范点,运用现场教学等多样形式切实丰富学习载体。去年,政和选树一批“廖俊波式好干部”“廖俊波式好党员”,将学习弘扬廖俊波精神引向深入。

“‘周末不周末,就看有没有工作。’廖俊波同志的话语时时激励着我们干事创业。”政和县镇前镇妇联副主席叶晶晶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是廖俊波同志的榜样力量支持和鼓舞我们前行,让我在工作中充满了正能量。”前不久,她与镇前镇的妇女志愿者成立了“6+X”点题精准服务巾帼宣讲队,为各村基层妇女传精神、送技能、讲政策、聊法治、话家教、谈健康。作为全市“廖俊波式好党员”,叶晶晶深知自身的责任,“我生于兹长于兹,就当奉献于兹,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踏实工作,奉献我的力量。”

成风化人,弦歌不辍。红色文化、“俊波文化”,成为政和干部群众启迪思想、温润品性、凝聚力量的有效滋养。

以文化兴业,助推绿色发展

政和产茶历史悠久,茶园面积11万亩,全县70%的农户种茶。

“文化才是茶叶真正的灵魂。”制茶20余年,政和隆合茶业的创办人杨丰深有领悟。作为政和白茶非遗技艺传承人,除了研究政和白茶的制作技艺,他十分重视白茶与当地历史文化的融合传播。“相逢一席”“和合天下”……隆合茶业不同的白茶产品,展示不同的文化内涵。2016年,集观光体验、教育培训、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传播机构——隆合茶书院面世,茶、文、旅融合,为这家茶企赢得了韩国、德国等地客商的关注。“茶叶是很好的文化载体,我们将喝茶的人请进来,将政和的文化带出去。”

“随着政和白茶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重视以文化兴业。”政和茶叶管理中心副主任叶火琳介绍,如今,有不少茶企尝试将朱子文化融入茶叶包装,或将白茶制作工艺制作成创意短片等文创作品,或将廊桥文化植入白茶之中。政和白茶名声渐隆,去年,政和茶产业年产值达到了12.03亿元,并荣获“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茶称“饮中君子”,竹亦有“君子”美誉,竹制茶具清新素雅的特质,也为其他材质茶具所不可替代。

政和是闽北竹材重要产区,现有竹林面积46万亩,毛竹蓄积量6000余万株,全县共有竹具工艺加工企业220余家,5万多人从事竹具生产,竹茶具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是省内规模最大的竹具产品加工基地,获中国林产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竹具工艺城”荣誉称号。

“如今人们选择家具时,注重质量的同时也越发倾向富有文化气质的商品,竹家具不仅低碳环保,更有其他居家产品无法比拟的文化底蕴。”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介绍,他们让竹产业与茶文化“联姻”,打造“竹空间”,为竹产业升级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这几年,祥福公司通过举办茶友会、读书会等一系列文艺活动,“竹空间”设计理念和产品研发已得到市场充分的认可。

目前祥福公司年产各类竹家具、竹茶具200万套以上,年产值突破1亿元,“竹与茶文化完美融合,让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未来我们要让竹元素走进更多人的家居生活。”

无论是茶与文化的融合,还是竹和文化的“联姻”,还有紫薇文化、民俗文化、廊桥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与利用,“文化+”正成为政和推动产业振兴、加快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爱在政和”中华紫薇文化旅游节上,政和县委书记黄爱华说,希望借助文化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认识政和、了解政和、走进政和、游在政和、爱在政和。(刘晖 汤文娟 曾大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