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闽北客家的姓氏源流

2017-08-31 08:40:4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闽北自古就是由浙、赣入闽的重要通道。西汉后期闽越居民被迫迁徙江淮一带,以致闽北许多地方尤其是偏僻山区人烟稀少,自晋朝以后才逐渐增加。据《闽北记略 ·文物古迹》 记载,西晋永嘉二年 (308)中原动荡,衣冠始入邵武一带。有林、黄、 陈、詹、邱、何、胡姓等八族。东晋时有中原汉人江、林、丁、邹等姓迁徙建阳、邵武。

唐代 ,贞观至后唐末帝(630~934)三百余年间,中原河南汉人为避战乱或随王审知入迁闽北的有傅、张、何、江、刘、梁、朱、 余、高、邓、邱、叶、廖、许、蔡、伊诸姓。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 《福建刘氏族谱丛书》 (闽北篇) “武夷山五夫里刘氏”记载:唐乾宁二年 (869),镇国将军、光州大都督刘楚之二子刘翔自京兆(陕西)万年县避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为本族始祖:三子刘幽迁居建阳县马伏,其第五子刘衍居五夫里白水……自翔公卜居五夫里始,迄今有 1112年,蕃衍45代,现在在世为32世至45世,十四代同堂。现居武夷山市的翔(包括幽)公后裔有 80多宗支系,人口达1万多人。

五代时,据邵武茶源塘《吴氏宗谱·源流考》载:吴自泰伯受封,仲雍继之,因而为氏。伯之先实始后稷……乃黄帝四世孙也。自朱晦庵(朱熹)为吴氏溯源,起于黄帝四世孙后稷,后稷二十一世孙泰伯,泰伯二十世孙季札,季札三十三世孙隐之,隐之十二世孙讳兢生二子,长伯大,次伯芮。伯大生二子,长曰烈,次日恢:伯芮生三子,长曰徊,次日征,三日微。徊生三子,曰武陵,曰邺,曰襄。武陵生一子曰云初,云初生三子,长简,次端,三常。简公生三子,曰宜,曰宣,曰完。至宣公乃兢公七世孙,后晋天福(936)由蜀(四川一带)迁江西抚州南丰嘉禾驿梓口祝山居焉。由泰伯仲雍至宣公凡七十世。宣公至有瑾公至子坚凡十六世……耳孙子坚顿首拜撰。

邵武《仁顺梁氏族谱》载:汉成帝时,讳让公籍隶陕西西安府,于鸿嘉元年携家徙江南平陵,让公传十世至谊公徙江西洪州鄱阳,谊公传二十世至日成公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59)有鄱阳徙闽樵县(即今邵武市)治南乡三十七都仁顺东堡。

宋代,有自河南、山西、山东、陕西、湖南的张、李、陈、萧、熊、杨、王、朱、龚、聂、周、曾、宁、徐、邹、何、范、黎、郑、温、姜、高、万、黄、汤、戈、童、余诸姓,途经江西或闽西长汀、上杭或闽西北宁化、明溪,辗转迁移闽北光泽、建阳、邵武、顺昌等地。

清代迁徙闽北的客家汉人众多, 自赣浙边界、赣南、粤东北、闽西上杭、武平、永定、长汀、连城、漳平、新罗区(龙岩)以及闽西北宁化、清流、明溪、将乐、三明、泰宁、建宁等地,长途跋涉到武夷山麓,或投奔早期入闽的同族,分布闽北10个县 (市、区)。有熊、虞、温、郑、梁、吴、傅、陈、冯、卓、巫、伍、王、谢、赖、涂、曾、薛、曹、袁、卢、阙、何、林、童、罗、马、饶、李、上官、邱、钮、胡、陶、石、程、戚、戴、邹、芮、米、游、席、刘、潘、凌、呙等几十姓。这一时期迁入邵武就有二三十姓,人口近两万,并相继建有汀州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

明、清时期,自粤东北、赣东南、浙西南以及闽西方向迁入闽北的少数民族有蓝、雷、钟等姓,主要分布在延平、顺昌、建阳、邵武、光泽等地,或自成定居村落,或零散在早期的南迁汉人聚居地杂居。如延平区夏道镇水井窠、鸠上郭后、后塘、水南街道岭炳洋、西芹镇秋竹窠、后甲、洋后镇坑门、赤岭、路尾都是畲族自然村。早期汉人孕育千百年,在人数、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并融合了当地原居民和少数民族,在人缘情感、生产生活、语言交流中与时俱进,形成了客家先民和客家民系,但汉族血统和汉文化始终保持主流地位。

20世纪民国时期, 自浙、粤、赣、闽西一带诸多客家姓氏人数不等迁居闽北。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有成批或零散迁移闽北的客家人,从事林业、农垦、工业、科技、文化、建筑、水电等各行各业,参与社会主义基础建设。(柯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