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南平频道> 头条 > 正文

延平区生猪退养户聚焦绿色发展,转产转业谋出路—— “转”出一片新天地

2017-08-31 08:14:4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过滤器一安装,9000多株果树苗就能通过滴水灌溉给水管直接‘饮水’了。”27日,在延平区大横镇大横村山头,生猪退养户张金福跟几名施工人员正忙着安装过滤器。

今年2月,南平市集中开展延平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一场治污战在延平打响,用了3个多月,延平区拆除了4469家养猪场,削减生猪216万头。全区5557户退养户由此开始转产转业,张金福正是其中一员。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在政策的支持下,他邀上20多名乡亲办起了福强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下300余亩竹林。“计划运用滴水灌溉技术搞采摘园。本以为进度会很慢,没想到区农业局指导引进适合土壤的新品种,延平区水利局帮着设计给水管的铺设。短短几个月,管道网络已经铺设完毕。”张金福瞅着果林,不由地发出感慨。

延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家建告诉记者,自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工作伊始,延平区委、区政府就把帮助养殖户的转产转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开拓思路,整合资源,制定下发《延平区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退养人员转岗转业就业的九条措施》,鼓励退养户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将设施农业补贴、购机补贴以及农业“五新”技术推广项目等政策扶持向转产转岗人员倾斜,引导发展果业、食用菌产业及山塘养殖业等;支持他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就业岗位培训,为他们免费提供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岗位就业培训。这些举措,很好地助推了生猪退养户转产转业。

从“拆”到“转”,延平区生猪退养户们的目光聚焦到绿色发展上,开辟多种形式创业,纷纷谋出了新路子。他们表示,过去畜禽养殖牺牲生态环境追求短期效益,“想赚一辈子的钱,生态不允许,早晚生存不下去”。这次,要借着转型的机会,择一条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路。

走进夏道镇徐洋村,眼前的情景令人眼睛一亮。泳池在青山绿水映衬下碧蓝透彻,一旁是别具特色的生态园综合楼,荷花满塘,红绿相映。生猪退养户张道荣、陈炳利、陈木金、李军四人借力转型转产,与落户该村的森林人家生态园合作,建设起连栋设施大棚93亩,种植金桔、葡萄、东魁杨梅等,搞起了生态休闲旅游。张道荣说:“养猪这么多年,村民们相继反映污染严重,确实压力也大。如今,国家许多政策都在助推转型,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好机遇。发展生态休闲娱乐产业,环境改善了,空气变好了,来观光旅游的人自然多起来。虽然前期投资大、回报期长,不过有天时地利,我们信心很足。”

“信心,来自走市场、做调查。”延平区炉下镇官庄村退养户吴登凯给记者算起了账:“今年果园总产量4万多斤,收入可达五十多万元,今年回本,明年开始就有赚头了!”去年年底,延平区大力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在外务工的吴登凯看好家乡潜在的生态优势,自愿返乡帮着父亲转产转业。猪栏拆除后,父子俩四处考察,准备建设一片不一样的采摘园。“我们发现整个延平区种植火龙果的屈指可数,而市场上销售的火龙果几乎要从广西进货,于是,我们开始试种几亩。”目前,吴登凯和另一名退养户魏开财一起将几亩的果园扩产到二十多亩,除了种植火龙果外,还种植了十几亩的橘子和百香果。吴登凯说,虽然刚好回本,不过从目前发展前景来看,很有盼头。

延平区炉下镇田头村的退养户陈人礼同样给自己规划好了“新路子”。去年年底,他第一个请愿将自己猪栏拆除,并迅速承包了村里荒废已久的鱼塘。

“看似迅速。其实,在此之前,早就在网上自学养殖鱼类的知识和技术,弄清楚养鱼方法,也找到了相关的技术人员做整体规划,才有底气做后面的事。”陈人礼说,前些年他就想转型做水产,但是后山上的那片猪栏,直接将污水排放到鱼塘里,水质变差,愿望一直无法实现。今年4月,他承包下这片130余亩的鱼塘,通过技术员的指导,养起了淡水鱼。

找准路子,延平区生猪退养户在转产转业上“转”出了一片新天地。(林梦琳 詹国兵 郑茂森 缪淑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今日热词
更多>>南平要闻
更多>>南平民生
  • 新闻图片
  • 生态南平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