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教育 > 正文

给老师减减“心累”的负担

2017-07-12 15:55:56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为教师减负要有治本之心,要区分哪些是教师本职工作,哪些是无效的冗余,逐步建立教师长效发展机制,为教师安心从教保驾护航。而区分教师工作类型及合理边界,是为教师合理减负的基石。

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进一步说,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水准,进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水平。让教师摆脱琐碎细事,安心本职工作,一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命题。然而,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区的教师工作压力不小。近日多家媒体刊载的《请问,是哪些因素让你的精力耗费在无效甚至无聊的忙碌中?》调查,就显示有一些教师因负担过重而疲于奔命,伤害了教育热情、降低了职业幸福感。

如何给教师合理减负?如何让教师重拾职业尊严和职业归属感?分析教师负担的主要来源显得非常重要。从现实来看,多部门归口的考评与管理,是导致教师非教学任务过重的主因。我国教师工作时间长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动摇教师职业信念的不是工作多带来的“身累”,而是工作纷杂且不合理导致的“心累”。

调查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教师非教学任务繁重,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等事务,重重加压且全部冠以“重要事情”的名义。为了迎接上级的各类检查或创建各类工作,许多学校不得不专门抽调教师组成小组做各种材料。在个别地方,教师除了教育教学之外,甚至还要承担外部给予的诸如招商引资、房屋拆迁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很多时候往往无法拒绝。

分分计较的教学功利主义也是教师负担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地方,受“考试分数决定论”的评价标尺制约,教师的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数的分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等,都不得不围绕考试来进行。于是,在某些学校,教师所关注的常常是如何积累考试资料,如何对这些考试资料进行分析,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考试“指挥棒”相应的学科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这些唯应试的做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动力。

很多时候,不接地气的某些“教育创新”也起了不小的副作用。有些地区的教育管理者“善于”“乐于”创新,而很多创新并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当地教育实际,不符合教师群体的真实情况。行政命令主导的创新让教师无所适从,又无力反抗,只好弄虚作假。另外,教师培训的“拔苗助长”亦给教师增添了不少负担。一般而言,教师的职业生涯会呈现出适应期、成熟期和发展期,教师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需求。当前虽然教师培训活动多,但有很多不能匹配其生涯阶段,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而徒增负担。因此,许多教师既体会“薪累”,又感到“心累”。

解决教师“心累”的问题,需要合理为教师减负。笔者认为,为教师减负要有治本之心,要区分哪些是教师本职工作,哪些是甜蜜的负担,哪些是无效的冗余,逐步建立教师长效发展机制,为教师安心从教保驾护航。而区分教师工作类型及合理边界,是为教师合理减负的基石。

一般而言,教师的工作分为5种,一是日常教学,这是教师的核心工作,是当仁不让的主业。二是直接为日常教学服务的相关工作,如备课、优化教案、批改作业、组织考试等。三是业务保障性工作,如专业发展培训、教师基本功比赛、校本教研、新技术学习等。四是行政性或者辅助性工作,如参加行政会议、接受教育教学督导、撰写迎检文本等。五是家校合作,家校沟通。上述工作有时会产生交叉,让教师工作时间呈现边界模糊的特性。因此,厘清教师工作的合理边界是为教师减负的关键一环。

由外在的考评机制倒逼学校运作转向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搭建,是合理减负之本。由外而内的机制往往是管理导向而非发展导向,运用的往往是行政手段而非科研手段。外控式的管理往往追求量化,而过度的量化管理常常会扼杀教师工作的创造性,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而将外控式的管理转变为跟进式的服务,要优化学校编制,配备适合的专业人员、行政人员,做到人负其责,人尽其才,将教师从繁重的非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学校也要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为每位老师的发展建立档案,引导其对自我认知、环境探索、职业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使其重拾职业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作者:王凯,系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