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游大武夷 > 正文

鼓浪屿: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017-07-11 15:34:55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长年被闲置和遗忘的毓德女学经过改造,成为梳理鼓浪屿教育沿革的展示馆,向人们讲述着林巧稚、周淑安等鼓浪屿教育名家的励志故事;租界时代的公审会堂,违规建筑得以拆除,成为街道公共议事理事会场所……在提升和整治的过程中,和“猫头鹰楼”一样,鼓浪屿上53个文化遗产核心要素都得到修缮,对其开展长效保护的遗产监测管理中心、遗产档案中心等体系也均建立起来。此外,街区立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道路修补、绿化美化等也在同步推进。

而与文物古迹保护修缮同步到来的,还有鼓浪屿对岛上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鼓浪屿的定位似乎有点摇摆不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人文价值也并未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善用。“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风景上认识鼓浪屿。”厦门文史专家、鼓浪屿历史研究者吴永奇说,“鼓浪屿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和近代中西交流的标本,如果把历史文化的因素忽略了,那就太可惜了!”

随着申遗进程的推进,岛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都被发掘。除了游客,越来越多鼓浪屿本地居民也开始了解到身边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及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民间自发:“让故乡变得越来越好”

“虽说我是老鼓浪屿人,但如果不是申遗,很多地方我也不是很了解。这次申遗,不仅保护了老建筑,也把岛上一砖一瓦的历史故事收集整理出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这座小岛。”68岁的谢绵聪,是鼓浪屿上的本地居民。

年轻时干过中医,开过旅行社,2010年退休后,老谢又回到了岛上。谢绵聪的家在外图书店的隔壁,也是一栋3层的小洋楼。“房子的主楼始建于1932年,是我夫人的祖父在1933年买下来的,此后就世居于此。”

这座名为“褚家园”的别墅院落,是鼓浪屿上最早一批的咖啡馆。没有夸张的广告牌、没有俏皮的宣传语,只在巷陌上开了一孔两人宽的小门,挂着一块条形漆木招牌——“谢绝参观”……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发现这是一家咖啡馆。可一走进院内,却是别有洞天:亭亭如盖的古木、错落有致的花草与空气中飘荡着的咖啡香气相得益彰。

老谢自称中国旅游崛起的第一代,他也经历了鼓浪屿从一个不大知名的小岛变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度假地。“2008年动车开通后,岛上的游客一下就变多了,商业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老谢不无感慨,“仿佛一夜之间,岛上就遍地都是商机。”

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也看中了老谢家的房子,提出要以每年180万的租金租下来经营家庭旅馆并帮助修缮。70余年过去,褚家园这幢建筑小修小补无数,但在湿气、海风和白蚁的侵蚀下,眼见又是摇摇欲坠了。面对丰厚的条件,老谢动心过,可是一听说要破坏房子的格局,老谢和一家人又纠结了起来。面对敲敲打打、伤筋动骨,老谢最终没能过自己心中的那道坎,谢绝了家庭旅馆的提议。

拒绝外援后,房屋修缮的工作就落在了谢绵聪的儿子谢立达身上。“我从小在这座宅子里成长,对一砖一瓦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谢立达,80后,如今也是“褚家园”咖啡馆的老板,“修复工程的根本原则是‘修旧如旧’,最大程度地恢复原貌。当年的雕花等手艺早已失传,为此,我专门从惠安请了一批手艺较好的工人,让他们参照老照片依葫芦画瓢,摸索尝试进行修复,不行就推倒重来。”

1  2  3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