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文学艺术 > 正文

好作品从传统文化中来、从火热生活中来
——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论坛综述

2017-06-21 16:27: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6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主题论坛”在京举行。论坛期间,中国话剧界各领域专家就“中国话剧学术研究与艺术评论”“剧目建设与原创力提升”“话剧院团管理与戏剧制作”“话剧发展的环境建设与戏剧教育”4个主题深入探讨,总结中国话剧11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也为新形势下话剧面临的新挑战出谋划策。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19世纪末,我国爱国知识青年为了表达他们对清朝腐败统治和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唤醒广大民众,开始引进话剧形式,把它作为表达中华儿女情感和唤起民众的武器。如果不算它的萌发期,而是从1907年春柳社的话剧演出活动算起——据学者考证是1907年12月29日,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徐晓钟说,11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为话剧艺术在中国大地扎根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投入到话剧的创作、评论、研究工作中,让话剧发展前景光明。

作为舶来品,话剧在中国110年的发展几经波折,但中国话剧工作者对于话剧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舞台上西洋风格的演出惨遭失败后,话剧从业者意识到,在艺术上全盘照搬西方根本行不通;在抗战时期,时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学科主任的张庚就曾提出“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主张。他认为,话剧民族化必须向一切传统的民族的形式学习;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在新中国文化格局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而话剧在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熏陶也一直没有中断;新时期以来,话剧对于传统精神更加注重,并且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 “我们无法抛弃传统,因为它像生命基因一样流淌在我们的创作文化血脉之中,而传统的继承与文化的创新也并不矛盾。我相信,话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优质资源,一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宋宝珍说。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郝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表演专业的本科学生比较排斥戏曲和舞蹈,但他始终认为,中国戏曲对于人物性格化表现的手段非常值得话剧借鉴,“比如,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的训练方法,就是把戏剧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我们也应该进行这样的探索。”

持相同观点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昌勇说,话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一种非常有魅力、有突出创作成就的艺术形式,它的外来性逐渐在减弱,已经和我们的时代、民族完全融为一体。他提出,在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上世纪50年代我们跟前苏联学,到了21世纪跟欧美学。我们应该尽快找到一套属于中国表演人才培养的方法。”黄昌勇说。


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在创作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话剧从业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创作出的作品才会在人民中传之久远。

青年编剧刘深在接到创作话剧《红岩魂》的任务时非常迷茫,因为“故事离现在的观众有点远”。直到他到重庆红岩村深入采风时,才在一间展室中找到了灵感。“那间展室的东面是关押在渣滓洞的烈士的照片,他们都很年轻。展室的西边是当时看守的照片,这些看守和烈士年龄相仿,让我惊讶的是他们中很多来自黄埔军校等名校。这让我感觉似乎进入了时空隧道,两边的人仿佛在对峙,他们的目光都充满激情。”刘深说。

最终,话剧《红岩魂》以敌人24小时的屠杀准备与狱中共产党人同时进行的24小时越狱准备为事件切入点,讲述了两个阵营的年轻人,虽然拥有同样的年龄、热血、对信仰的忠贞与坚持,却在大时代中面临不同的选择。

据了解,青年编剧白皓天为了创作《共同家园》,一年内14次到西藏采风、创作。而这14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生活,不仅为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也让他收获了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第五次进藏时,在穿越冰川的时候我们的车发生了侧翻。当时,手机没有信号,又是在晚上,情况非常危急。当地的藏族同胞就把我们带到家里住了一晚。他们家只有一间屋,我们有5个人,为了让我们住得下,他们只留下一个阿妈和一个小孩陪我们,其他人走了两个小时,住到了亲戚家。”白皓天说,藏族同胞的情谊他终生难忘。

国家一级编剧孙德民在自己5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创作需要紧紧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近年来,我所写的农村现实题材剧本几乎都是在生活中捕捉的戏剧种子,在生活中发现的人物、故事和语言,甚至剧中有张力的人物关系、有情感的矛盾冲突,也都是在生活中选取的,我相信生活永远不会重复。作为编剧,就必须把身心紧紧贴在大地上,深深地向生活弯下腰去。”

两天的时间,专家学者围绕当代新形势与新挑战下的话剧艺术各抒己见,充分阐述对当代戏剧的艺术观点,从理论高度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思索中国话剧的民族性与现代性辩证关系,探讨文艺批评对话剧创作的促进作用;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相互交流,分享创作中的心得体会;来自全国各地区的院团负责人从院团运营管理的角度,探讨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问题,交流关于管理与制作的新理念、新方法。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感慨道:“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中国话剧经历一个多世纪风雨洗礼和沧桑巨变。今天,作为话剧行业的从业者,我们需要应对众多新的问题,未来中国话剧将面临更多新机遇、新挑战。110年来,话剧已经在中国这片土壤中扎下了根,作为话剧工作者,我们可以也应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在创作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记者 刘淼)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