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三个创业故事的背后 ——探析政和石屯现象

2016-01-04 08:01:54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吴杨珠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五年间,全镇税收收入从2150万元增长到1亿元;

工业企业数五年间翻了一番,17家规上企业清一色为本土企业;

一个垃圾遍地的小村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华丽变身,成了国家3A级景区;

只用3个月时间,完成了3600亩经济开发区用地的征迁任务——还有600多座坟墓的迁移;

……

在政和县石屯镇,有不少现象让人啧啧称奇。隆冬时节,记者来到这里,倾听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探寻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

从小木匠到企业家

—— 一个草根创业者的故事

李启辉是土生土长的石屯人,他执掌的茗匠工艺礼品有限公司,是“中国竹具工艺城”政和的竹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也是一家拥有60多项专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产值超3.3亿元。

从一名木匠学徒到一名企业家,李启辉的创业故事里,有太多“不可能”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1994年,李启辉开始学做木工,为了早日出师,他起早贪黑,既当学徒又当杂工,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学有所成。第二年,怀着“日赚10元”的梦想,他办起了“席梦思”加工作坊。“赶上时代了,一张可以卖80元,一天最多卖出了10多张。”

实现了第一个创业目标,李启辉又开始“做梦”:“要是办个工厂,有四五十个工人,那该多好”。 2002年,他和朋友合作创办竹制品厂,从小老板转身当起了“老总”。这一次创业,不仅当年收回投资,还产生了利润。

2011年,李启辉开始了第三次创业——投资“茗匠”新项目。五年过去,“茗匠”资产已过亿,拥有福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一系列“金字招牌”,产品从原先单一的竹茶盘,延伸到现在的由竹家具、竹茶具等打造而成的竹空间,市场拓展到全国各地。

故事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李启辉前两次创业靠的是偶然因素,那么让企业实现质变的第三次创业,则要归功于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

“那时,县、镇两级把竹产业定为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而我们的厂房还是租的。”李启辉介绍,镇领导多次鼓励企业“退镇入园”、做大做强。

就在县、镇两级希望“茗匠”在家“千般好”的同时,南平以外的某地政府也在怂恿“茗匠”出门“价更优”——土地零地价供应、税收予以返还,仅此两项,“茗匠”可节约投资成本1000万多元。

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丰厚的经济诱惑,“茗匠”开始心动。正在“茗匠”择抉之时,石屯镇也在思虑:如果本土企业都不能留在当地做大做强,又何谈让外地企业来此投资兴业?


不能赢在“硬”环境,那就做优“软”环境——石屯镇领导给“茗匠”算了一笔账:当地竹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用工成本低,还有“中国竹具工艺城”响亮招牌依托;新项目厂区内外配套镇里给包,用工镇里出力,员工子女就学优先安排,项目申报、审批由镇里全程代办……

“镇里支持不了的,他们就向县里争取,一名副县长专门挂点项目,从立项到审批、征地都亲自过问。”李启辉说。

让李启辉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春节期间,企业新项目投产在即,可是厂房盖好了、设备添置了,却招不满工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党委书记葛建华得知后,当即召集起党委政府的几路人马,开着皮卡车挨家挨户帮企业招工。

“石屯缺少优越的大环境,但在细节服务和人文关怀上更胜一筹。”李启辉的话,引起了石屯镇企业家们的共鸣。

祥盛彩印公司遇到资金困难,镇领导四处奔走,为企业协调了500万元周转贷资金;神农茶业遇上债务危机,镇领导协调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与企业共克时艰……

“扶持企业发展,镇里不仅做锦上添花的事,更做雪中送炭的事。正因如此,我们的企业才得以更好发展。”石屯本土规上企业茂旺茶业总经理杨茂旺深有感触。

从“垃圾村”到3A级景区

——十位农村妇女引发的“美丽”故事

2015年11月27日,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顺利通过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专家组验收。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冷冷清清的小山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村里四处是没有清理的垃圾。有一天,镇长曹斌到松源村布置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松源村支委、妇代会主任袁云姬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石圳十个垃圾桶?”

“垃圾桶给你们,卫生会做好吗?镇里要检查的。”

“你们给就做。就算村里不做,我自己也会把卫生做好。”面对曹斌的反问,袁云姬很坚决。

很快,垃圾桶到位了。袁云姬和姐妹们聚集在一起,大家你一嘴我一舌。就这样,十个女人组成的“石圳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成立了。没钱买工具、租施工设备,她们就自己拼凑;拆除乱搭乱盖,她们先从自家动手。在她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2个月过去,被垃圾埋了多年的上千米沟渠重见天日,村头巷弄干干净净,石圳换了个样。

在理事会的打理下,石圳开始接受进一步的美丽手术:种植茉莉花、向日葵,建设30亩钢架葡萄大棚,铺设鹅卵石巷道,建起400米小溪护栏,美化绿化,建农家乐……周末,美丽的石圳引来了成群结队的游客。

2015年,石圳村民人均收入超万元,是两年前的一倍,而村小组集体收入也由原来的“空壳村”增长到近18万元。

故事背后的故事>>>

袁云姬的初衷,是想找回儿时的记忆:石径通幽,古樟擎天,绿树成荫,穿村而过的小溪流水潺潺,宛若世外桃源。两年过去,石圳变得比记忆中更美了,袁云姬说,“这要感谢上级”。

早在宋代,石圳就已成村落,明清时期,这里建起了水陆中转码头,成为连接山内外的货物集散地,繁华了数百年。石屯镇领导看到了石圳的潜力,更看到了石圳的激情。镇领导不仅经常到村里指导、鼓励,而且帮助村里制订卫生保洁等六项村规民约,配套3万元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镇里还为石圳争取到了美丽乡村试点,从各级筹措到500多万元建设资金。

“村子美丽了还不行,还得让村民通过创业富起来。”为此,镇里把石圳作为乡村旅游景点来打造,请浙江一规划院作了专门的建设规划,还引导村里成立村民理事会,创办石圳湾旅游公司。

“沿承历史,尊重自然”。在县、镇两级的共同指导下,石圳保持了原有农村风味和乡愁,恢复了5个酒肆等特色商铺,新推出葡萄采摘、观光自行车骑行、沙滩排球、游泳亲水等休闲项目。这些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多久可以回收成本,都向村民公示,村民再筹集资金进行投资。引进的3家知名茶企,则按股权分给理事会,理事会再给村民分红。

“目前,村民自主投资的项目全部收回了成本,2016年开始就进入盈利模式了。”理事会副会长吴桂萍欣喜地告诉记者。

从“打工仔” 到“追梦人”

——一群农村青年的创业梦想

石屯镇有一座三层小楼,一楼的墙上有一幅漫画,画里,一个孩童正高高跳起,努力采摘树上长满的硕大果实。这幅画的标题是:为梦想而生。这座楼里经常通宵达旦的人们,就是石屯的“追梦”青年,一群在“互联网+”里搏击浪花的弄潮儿。

“我们想开一家小超市,但攒的钱总不够去实现梦想。”1991年出生的石屯青年范永细出嫁后,与丈夫周勋一直在伺机创业,可是哪怕开一家小超市,也得投入几十万,且尚不知能否成功。

2015年年初,范永细得知家乡建了青年创业园,租金连续五年免交,赶忙拉上丈夫一起回乡考察。明亮的办公室里,崭新的电脑等设备一应俱全,镇组织委员杨笔剑告诉她,只要拎包就可开启创业模式。

从一开始对如何将货物上架、下架等都一无所知的他们,现已熟门熟路——镇里不仅开办了培训班,还请老师傅带他们,甚至把货源都找好了,周勋卖的产品,就是中国驰名商标“茗匠”茶具。

“一个半月接了30单,作为新手已经不错了。”周勋说。他所在的创业团队,共有6个人、10家网店,在队长张荣斌的带领下,每个月有着40多万元销售额。

“这里不仅有平台,更有氛围、有方向。”石屯青年黄治茂也是个“90后”,在石狮、福州等地打了近四年工,业余也在关注网店。

2015年,黄治茂邀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回乡办了电商公司。“双十一”期间,他们售出了几千件服装,仅代工成本就要80多万元。

如今,和范永细、黄治茂等一起入驻创业园的青年有40多位。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创下了400多万元的销售业绩。

故事背后的故事>>>

“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是石屯第二代‘闯王’的希望所在。”葛建华认为,青年有热情却缺少经验,有精力却缺乏方向,有梦想却缺乏实现梦想的机遇,要让青年成功创业,就要帮他们补齐短板。

为此,石屯镇筹措50万元资金,建立全市第一个乡镇级电子商务平台,既引导扶持青年发展电商产业,又推进经济转型。

镇里对入驻创业园的电商团队和个人,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及培训,协调小额信贷服务、联系供货企业,实行“货源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智力共享”。

石屯还注资20万元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农村淘宝全覆盖。仅去年“双十一”期间,全镇九个淘宝服务站就实现了57.5万元的成交额。镇里“茗匠”等一批企业也积极拓展电商渠道,吸引更多青年回归创业。

如今,在镇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在镇域企业的助推下,石屯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青年创业和经济转型热潮正在兴起。

□本报记者 郑金富 裴礼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