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新闻 > 正文

延平区美丽乡村美貌不同 恰似“孔雀开屏”

2015-02-12 07:40:37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邓忠卫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詹国兵 张 翠 文/摄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亮点频出,涌现了诸如“万人保洁”工程等成功典型,引起省和中央新闻媒体的点赞。从今日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我市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敬请关注。

伴随着逼近的春天气息,连日来,我们踏访延平区各乡镇的美丽乡村,无论是地处国道边的葫芦坵村,位于茫荡山中的高坪村,还是毗邻延平湖畔的香山村、南溪村,紧靠延平新城的洋坑村……无不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干部群众创新不同建设模式,异曲同工齐奏美丽乡村建设大合唱的热情和喜悦,看到了五彩斑斓的乡村美景。

延平区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突出各村特色:一方面结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融合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一方面更多地利用村庄空闲地、公共地,筑花坛、盖长廊、建亭阁,讲究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本土化和个性化,突出一村一特色,打造一村一精品。全区业已形成了以库区移民村、造福工程村、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拆迁村、灾后重建村、高山古民居村、旅游景点村等特色显著、不同美貌的美丽乡村,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孔雀开屏”般的魅力。

镜头一:提升“换装”

位于闽江北岸的樟湖镇香山村,村口新建的公园令人眼帘豁然一亮:

公园里花木草皮、休闲步道、健身器具错落有致,尤其是竖立着的一块载有“天台蔡潮宦游三至此,嘉靖甲申记”的旧石碑和一块书着“天台八岁童蔡潮书于此”的“蒙泉”二字的石雕,更增添了公园的文化底蕴。

放眼村内,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民房经过屋面“平改坡”改造、外墙修缮和窗台线以下外墙贴砖等外立面美化工程,焕然一新。

香山村是水口库区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全村共有移民298户1227人,房屋262栋。“自2013年3月被确定为市级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以来,我们村委托南平市城乡规划设计中心立足村情,编制整治与美丽建设规划,按照先清后整、先上后下、先洁后美的顺序制订年度项目计划,通过村民自筹资金,村争取移民、财政、住建等部门项目扶持资金实施,如今大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已经完工。”村书记陈长秀介绍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争取把码头的防护堤建起来并在上面建休闲步道和垂钓台。”

“我们村房子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迁移时重建的。当时房子盖得比较简单,方方正正的砖混框架,房顶都是平平的钢筋混凝土板式,经过这么多年的日晒雨淋,许多人家的房顶雨天都漏水了。这次搞‘美丽乡村’帮助我们彻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个人只花了点小钱,房子就变得漂亮了,整个村庄也都变漂亮了。”住在第一排房子的村民陈长毓喜洋洋地说,他们这排人家房屋门前原来被猪圈和乱七八糟的杂物堆占着,如今全清除了,变成了休闲花园,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

延平区有82个库区移民村。同样的情形还出在夏道镇洋坑村、太平镇南溪村、王台镇际洲村等同是库区移民村的村庄。

洋坑村坐落在一个山坳里,与高铁安济站相距才4公里,村民的房屋围绕着一个水塘而建。“这个潭的水是从山上流来的山泉水,很干净。以前,白天看得见天上飞的小鸟,黑夜看得见天上挂的星星。自村里人在潭边大建猪场养猪后,变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村民林芊盛说,去年村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对村民房屋外立面进行美化的同时对水塘进行提升改造:在村干部带头下,130多户村民的猪场全部拆除,水塘清了,在塘边建设步行漫道、亲水平台、绿化林带、垂钓场所等,准备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游乐项目。


镜头二:就简“补妆”

步入西芹镇高坪村口,一排排竹篱掩映着几户人家,瓦片遮盖的简朴门坊旁边挂着一块农家土菜招牌。人家是平房,二楼木搭的挂楼阳台上坐着一群群游客,他们一边晒太阳一边打纸牌,其乐融融。

“你们看,我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厚古薄今。村民粉刷土墙,用的是水泥、砂子、黄泥土混合搅拌后粉刷,再用压板方式勾勒线条,做到修旧如旧,就简‘补妆’;村民习惯在自家门前种几颗蔬菜、葱蒜,就搭盖一座手工小篱笆墙围住,朴实可爱……我们完整地保护了乡村风貌,顺应了城里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每到周末村里的农家乐都爆满。”下派村支书詹晓黎介绍说。

高坪村位于南平西郊,森林覆盖率达96%,拥有各种珍稀动植物和“鸳鸯石”等景观,堪称“竹海氧吧”,是一个风光秀丽的生态村。2010年4月,该村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村”。去年,该村又被区里列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怎样做到保护与美化并举呢?就简“补妆”让高坪村再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

延平区目前有许多生态保护良好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区自上而下贯注一条“铁规”:必须返璞归真地留住生态村的朴实之美,留住让人眷恋的乡愁。

在巨口乡村头村,但见石块铺砌的路子弯弯曲曲在农家土厝群落里攀爬。路两边,人家房前屋后的水沟流水畅通无阻。一位从田地回来在沟里洗脚的中年妇女说:“我刚嫁来时这水沟的水还很干净,还可以洗菜洗衣服,后来外出的人多了,住村里的人少了,公共卫生没有管理,水沟堵塞变臭了。还好现在搞美丽乡村建设,损坏的路修复起来了,臭水沟也清洁了。”

如今,村头村生产队年代村集体的打铁铺、解放前水车碾米的地方等“乡愁”遗迹正在一一修复。


镜头三:锦上“添花”

沿着曲里拐弯的公路穿行过几个山坳,来到了太平镇儒罗村。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绝不相信展现在眼前的崭新、漂亮、整洁的住宅区是农村居民新村,而会当作是城市的新社区。正是华灯初放时分,一牙上弦月挂在天边,将青翠的山峰轮廓勾勒得很清晰,街道两旁别具特色的欧式太阳能路灯与人家窗户透出的五颜六色的灯光交相辉映,使得这个坐落在深山里的新村别有一番柔美。

儒罗村是延平区因2010年“6·18”

特大洪灾灾后重建形成的37个集中重建点新村之一。在异地选址重建新村时,受益于上级优惠政策和多方倾斜扶持,儒罗新村是按统一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的。2014年该村列为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时,完善了公共配套工程,建设了村庄路口景观改造、村庄标识建设和新村休闲广场、路灯、绿化、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以及娱乐休闲设施购置等,村容村貌更加俊秀了。

“感谢党和政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好政策,让我们农村人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村民吴文明动情地说。“美丽乡村”让村民圆了心中的梦想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灾后集中重建的新村,以及近些年来造福工程而整村搬迁新建成的新村,普遍存在有新房没新景,屋内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屋外卫生状况差,垃圾、柴火到处乱堆。对于这样的乡村,我们只做锦上添花工作,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延平区城乡建设和旅游规划局局长肖友信说。

大横镇葫芦坵村也是一个灾后集中重建的新村,村民由2005年浦南高速公路拆迁安置户和2010年“6·18”特大洪灾灾后重建户组成,不仅存在有新房没新景现象而且违章乱搭严重。2012年,该村被作为全省“点线面”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和南平市创建“美丽乡村”首批示范点,葫芦坵村得到了市有关部门和13个区直部门挂钩帮扶,干部随身带着全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图,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按照具体到户的效果图,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步进行整治,实施了环境整治、景观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共16个项目的建设,同时还完成了弱电电网下地共用管网工程,消除了“空中蜘蛛网”,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群众心悦诚服,纷纷拆掉乱搭盖。村民房前屋后、村庄空闲地因地制宜建花坛、立亭阁、盖长廊,花园般的新村庄跃然而生。

“环境变美了,大家自觉地把房前屋后的柴火木头全部放自家围墙内,垃圾也不乱丢,回收的东西该放哪边放哪边,村庄更整洁漂亮了,我们自己也住得更舒服了,明显地感觉到环境改变了人,村民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村妇女主任曾雅秀说,村里还组建了“巾帼管护花草树木”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对花草树木修剪、浇水、保洁、养护,共同维护环境卫生。该村在去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村。

水南街道灾后重建村岭炳洋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畲族风情更彰显,去年也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镜头四: 增添“血液”

葫芦坵村后山一条历史久远的邮差古道,牵系着老一辈人的记忆。

如今这条几乎荒废的古道因了美丽乡村建设又恢复在人们眼前。周末,城里人成群结队而来,步行这条古道后再观赏美丽乡村景观,品尝农家菜肴,好不开心。

美丽乡村要有产业支撑。葫芦坵村在205国道边,紧临市区,村后山是一座保护较好的原始生态林,近3公里的邮差古道就隐藏在这片林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村借此进行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尽量依托古道上原始生长的树木植被,选用一些木桥、块石、鹅卵石等原生态自然材料修建观光古道,开辟生态休闲走廊。与此同时,引进跃农公司,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规划建设200多亩现代农业观光园;挖掘整理群仙“孔庙”、“五谷岩”寺庙文化;新建天然纯净水厂,建设天然游泳池、荷花池及垂钓中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公厕、休闲农家饭庄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挂点该村的镇党委副书记陈学宝介绍说:“步行古道使葫芦坵村除了可看还要有可玩的东西,成为该村发展旅游业最吸引眼球的项目。以前,这个村没有一家餐馆,现在已有了两家农家乐。”

高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也正是这样因为旅游产业的充实而充满生机。该村以一对造型奇异的“鸳鸯石”令不少游客慕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的门楼及长廊、“月亮湖”和“鸳鸯池”及周边景观改造、到景观的登山步道等项目都充分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相结合,获批“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在此基础上,该村于去年7月份成立了全区第一家村级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为发展生态旅游业,突破村民收入主要靠毛竹山的增收瓶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去年9月南平市“一元票游大武夷”活动中,高坪被列入乡村旅游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吸引了游客约1.5万人。如今,来玩的游客更多了。

“截至目前,我区共完成55个美丽乡村建设,其中2013年37个村,2014年31个村,两年中续建的有13个村,两年来共累计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受益人口达6万多人。并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万人保洁机制,全区244个行政村建立保洁队伍,2014年在共建美丽南平考评中名列全市第一。今年,我区又启动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延平区城乡建设和旅游规划局副局长蔡光源说,该区秉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让村容村貌得到了进一步改观,公共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文明乡风得到了进一步培育,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延平青山绿水间的乡村,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将越来越美丽。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