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南平频道>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绿色发展的南平路径

www.fjsen.com 2014-06-07 10:44:5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顺昌县张墩村绿道吸引诸多游客骑行。卢国华摄

东南网6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吴柳滔)

“美丽南平”宜居宜业更宜人

6月2日,难得的好天气,自行车爱好者吴江国带上儿子到小湖镇葛墩村骑行,放松筋骨、放飞心情。

葛墩村位处海拔780米的高山之巅,去年被定为小湖镇的美丽乡村试点村。16户村民自发成立葛墩村休闲旅游合作社,铺设简易环山步道,供游客登山健身观建阳全景,改建的小山塘水库可供游人垂钓。他们还兴办了农家乐休闲农庄,日接待游客逾百人。去年11月,建阳首届“双狮历”杯自行车赛就选择在葛墩村的10公里盘山道进行,盛况空前。

葛墩村的变化是南平市大力推进“美丽南平”建设的一个缩影。

去年8月,南平市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若干意见》,今年1月又出台《关于共建美丽南平推动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百村示范项目、千里绿廊项目、万人清洁项目等,全面推进宜居环境建设,打造“美丽南平”品牌。

打造“美丽南平”离不开资金投入。南平市市财政对每个市级试点小城镇提供500万元、县(市、区)政府配套500万元的免息周转金借款,专项用于土地征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打造“美丽南平”需要长效机制。以卫生保洁为例,按照全市村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投入,并建立保洁工程专项基金1500万元,用于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情况的考评奖惩。同时整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危房改造、造福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归集统筹,重点投入“百千万”工程捆绑使用。

建章立制,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邵武市卫闽镇谢坊村,以前是一有大型活动就突击搞卫生。如今,村里成立了卫生保洁理事会,理事会牵头制定《村规民约》、《保洁管理制度》,与村民签订“包卫生、包除杂、包秩序”的“门前三包”承诺书。“不论什么时候,村里都很干净,垃圾、塑料、果皮几乎没有了,村民都很自觉,将垃圾倒进垃圾桶,不会乱丢。”村委吴章春介绍。

美丽乡村既要宜居,也要宜业,需要将农村打造成具有田园风光的生态农庄、森林人家、茶庄果园。

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从浙江引种小径竹,使昔日荒地变身成为千亩小径竹种植基地;开发林下空间,在竹林里放养生态竹林鸡,种植竹荪等经济农产品;发展农业观光经济,将周边景区附近大棚果蔬基地建成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实现村民每年每户增收七八万元。

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的绿色食品,松溪县东边村的现代农业基地……各具特色的产业崛起让美丽乡村更有魅力。

机制保障,激发活力,产业支撑,一个个美丽乡村绽放在闽北的山山水水间。

松溪县祖墩乡刘源村有机茶园吴柳滔李典利摄

“三级联动、重心下移”打通“最后一公里”

6月3日一早,松溪县溪东乡驻村干部邹桂花确认完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的工作,便背起包,骑着自行车就往村里去。“端午假期下过暴雨,去看看村里情况咋样,村民们有什么困难。”邹桂花说。

近日,松溪县推行驻村干部骑自行车下村。乡镇为每位驻村干部配备了自行车,三脚架上印有“驻村干部专用”字样及编号,群众一眼就能认出,并能叫出姓名和职务。灵活方便的单车下乡,改变了过去“坐小车群众看不到人,坐摩托车群众追不到人”的现象,干部和百姓的距离更近了。

作为后发展地区,南平70%以上人口在农村,群众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民。经深入调研,南平市委、市政府发现农村基层存在的职能转换不到位、乡村工作有断层、干群联系不紧密、干部能力不适应等突出问题。

为此,去年7月开始,南平市整合提升近年来探索的“我与百姓拉家常”、“六要”群众工作法、乡镇干部驻村蹲点、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做法,在全市推进“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打造市县乡三级联动、上下贯通、服务到村的平台,推动联系服务群众由点及面、由阶段性向长期性、由解决个体问题到提供综合服务的转变,促进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干部沉下去,问题带上来。“我想办个百合花种植基地,能不能教我种植技术呢?”日前,延平区来舟镇宋坍村党员干部余金文听到村民小刘的需求后,及时反馈,协调安排他到百合花种植基地观摩学习,并就如何开办种植基地出谋划策。

“过去遇到问题自己找人帮忙,现在党员干部主动找我们了解,还积极帮我们解决,真是太好了。”小刘说道。

原来,来舟镇深化为民服务代理机制,在宋坍村试点了“党员干部问事制”,即把全村村民以户为单位细化造册,要求村两委干部和在家的中青年党员等每人固定联系服务农户7-8户,通过发放问事单、拉家常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并第一时间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反馈到村、镇,共同研究解决。宋坍村试点党员干部问事制以来,共收集到群众反映意见建议24件,全部有效解决。

向下移一寸,民生近一尺。武夷山市开展干部驻村蹲点活动,全市四套班子领导分赴岚谷、上梅两个较为偏远、经济发展较弱的乡镇,与百姓同吃同住,听取百姓意见,收集民意。岚谷乡岭阳村村民代表刘木标反映了大家最迫切的安全饮水问题。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摸底、制定工作方案、向上争取资金补贴1700万元。从5月份起,每月推出一个乡镇进行招投标施工,将村级安全饮水工程提速至今年年内完成。

据统计,南平全市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情注民生,目前共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7000多件。

既“输血”又“造血”先脱贫后致富

6月4日,天晴,在政和县星溪乡东峰村和之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村民们忙着把一筐筐的苦瓜、辣椒装车,准备运往福州。

10年前,东峰村守着城郊大片的菜地良田,却只有每亩几百元的产值。村民家门口就是302省道,交通便利,可多数村民还是生活贫困。近年来,政和县以“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公司运作”的思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扶贫开发。东峰村引进和之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政和县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带领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如今,东峰村的菜地比过去值钱10倍,每亩年产值达七八千元,村民都因种菜脱贫致富。

东峰村的变化,是南平市坚持“自我造血”,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产业化扶贫,则是南平市结合“输血”与“造血”,为农民实现致富这一更高要求的重要途径。

邵武市下沙镇屯上村本是一个落后的山村,2013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6812元。几年间,屯上村通过“工农结合、企地共建”的产业发展思路,成为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村,村民收入飞速增长。

村里引进年产200万袋海鲜菇的玖发菇业和存栏1.2万只肉兔的豪顺兔业,以“企业+农户”的方式建立企地共赢生产模式。近年来,该村引进了长信增粘剂、美好竹木等优质企业8家,实现村级劳动力100%家门口就业。农业、工人身份的自由切换,使得村民能够更加自由地掌控农业生产与企业工作,村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今年3月,南平市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会上,研究讨论了南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讨论稿)》,要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既要用好用足上级扶贫政策,又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既要继承过去好的做法,又要向改革要动力;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壮大集体经济。

据介绍,自2011年国家出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来,南平市扶贫开发工作每年投入1100万元专项资金,已经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4%,三年累计脱贫3.62万人。

武夷新区崇阳溪旅游慢道示范段体现了闽北山水文化特色。张正松摄

武夷新区后发优势成就新魅力

武夷新区建设工地断断续续遭遇大到暴雨已有3个星期了,柳州市政工程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官蔼艺趁机回广西南宁休假一周。该公司负责南林核心区经二路、纬三路和南林大道当中约3公里长的道路建设。

5月21日,身在南宁,心系武夷新区的官蔼艺听到天气预报说,福建北部5月23日起开始放晴,于是连夜坐飞机赶回武夷新区建设工地。自从2012年3月开工,官蔼艺就不再管理公司其他事务,全身心投入武夷新区建设,平均每2个月才能回家一周。

官蔼艺对这个建设项目的重视,源于业主——南平市委、市政府的高要求。他说,南平市主要领导经常来“监工”,要求这个工程既要快,又要保证质量,要做成武夷新区建设的一个样板。

官蔼艺说,武夷新区的建设标准是他参与过的工程里建设标准最高的。“经二路人行道铺的是透水砖,纬三路人行道板用的是花岗岩。路灯也是高标准,有的路段居然用上了华灯,红地砖、绿盲道、高密度的绿化,公路都成了小公园,非常漂亮。”

在武夷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既要速度又要质量,是贯彻始终的标准,“绿色、特色、现代”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了交通、景观等建设当中。

绿色,就是武夷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非常丰富。特色,就是有地方的特色,沿崇阳溪两岸58公里长的景观带体现闽北的山水文化特色、闽越文化特色、朱子文化特色、茶文化特色。现代,就是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使武夷新区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与国际流行的“快城市慢生活”接轨。

这其中,绿色是武夷新区城市魅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突出显山、露水、透绿,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组团式山水园林城市,并按照建设现代生态新城的要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发展绿色交通,预留公共绿地。在景观打造上,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将景观规划与地形地貌、生态条件有机融合。尤其是慢行系统立足生态优先,秉承保护、延续自然山水生态格局的理念,为游人放松身心提供绝佳的场所。

武夷新区快速通道正在建设。该通道按照“车在路上跑,人在画中游”的目标要求,结合轻轨交通、景观绿化建设,力争打造成为一级生态路、示范路。目前,南林核心区已建成的滨江路景观示范段处处绿意盎然。

5月22日下午,又有好消息传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省政府提交的2014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2014年我省政府债券资金当中,56亿元用于新增长区域建设,武夷新区名列其中。

数字南平

2013年,南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9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绩效考评、综治考评全省第一。

2013年,南平引进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超2000亿元,项目开工率达70%以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落地。今年已引进合同项目总投资逾1500亿元。

2013年,南平市全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银行存款余额超千亿,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311”目标。

(刘辉 吴柳滔 整理)

南平发展关键词

绿色发展

在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南平以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争当全省乃至全国的“排头兵”。坚持绿色发展走新路,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保持比全省高一点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速度,实现绿色发展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

围绕绿色经济、绿色城乡、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等“四绿”重点,南平成功争取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智慧城市试点、低碳城市试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等国家级绿色“金牌”。

龙头产业

围绕绿色发展方向,南平市对21个传统产业进行梳理筛选,确定了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工程三个目标千亿产值的支柱产业,努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坚持立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在三次产业发展上,突出培育做大和引进落地一批骨干企业,强化龙头引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转型升级。各县(市、区)集中打造一个功能明确、配套完善的产业园区,以“1+2”的要求定位主、辅产业,引入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2013年,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331家,新增74家,圣农、福矛、太阳电缆等企业持续扩张。

高铁时代

明年初,京福高铁将正式通车,南平迈入高铁时代。近年来,南平共安排迎接高铁时代重点项目200多项,总投资1400多亿元,为倒计时做好各项准备。

南平市以迎接高铁时代到来为契机,以增强旅游吸引力为核心,加快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全面辐射各景区景点的内部交通网络;改造提升一批现有酒店,建设一批实惠的便捷酒店、家庭旅馆,提高接待能力;开发新景区,特别是加快发展乡村游;积极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多管齐下,解决游客“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玩得好”的问题。

实干争先

南平市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狠抓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深化推进“三级联动、重心下移”工作机制,建立上下贯通的传导体系,搭建三级联动的服务平台,落实乡镇干部驻村蹲点,用好“我与百姓拉家常”、“六要”群众工作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方法,开通“民生110”,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树立“干”的导向,倡导“实”的作风、创新“抓”的办法、打造“强”的班子,引导各级干部勇于担当、实干争先。

(记者 刘辉 吴柳滔 整理)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