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作画 绘就匠心

来源:福建日报 | 作者: | 时间:2025-05-14

栩栩如生的动物和花卉、层次鲜明的构图、自然流淌的色彩,灯光下的顺昌竹木工艺画呈现出细腻有光泽的质感……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在顺昌县郑坊镇的海峡研学教育营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顺昌竹木工艺画的非遗传承人谢范生迎来了许多参观的学生。很多孩子是第一次知道,眼前这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竟是以废弃的笋壳和杉木刨花作为原材料绘就的。

这项非遗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匠心?

兼容并蓄,千年古法焕新生

顺昌竹木栽培历史达上千年,相传,竹木工艺画源于宋朝宫廷装饰画,始祖为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师谢道源。靖康之变后,谢道源举家一路南迁,最终在建州府郭岩山下梅岐(今顺昌县岚下乡郭城)隐居生活。当地得天独厚的竹木资源,给了谢道源以竹木作画的灵感,他的子孙后代也纷纷效仿,该技艺随之在顺昌世代绵延。

“以前,这门技艺靠的是口口相传,但因为缺乏统一的范本,对于具体制作过程的说法五花八门,随着岁月的变迁,一些细节渐渐流失,导致画作变得越来越粗糙。”谢范生介绍说,他的奶奶就是从事竹木工艺画的民间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也走上了工艺美术的道路。

2004年,谢范生偶然了解到竹木工艺画与顺昌的历史渊源,以及该技艺几乎消失的现状,禁不住扼腕叹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家乡这门技艺重焕生机。

“为了恢复这门技艺,我吃了不少苦,遇到了不少难题。竹木作画在美术界很罕见,所以我只能自己不断琢磨,在一次又一次‘毁’掉作品的磨炼中总结出经验。”谢范生说,他还通过拜师,掌握了炭化技巧在创作中的运用以及河南汴绣技艺,为竹木工艺画技艺的恢复和改良打下基础。

10余年的不断探索、积累和创新,谢范生逐渐掌握了竹木工艺画技艺的精髓,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创作体系:以笋壳和杉木刨花为主要原料,以桃胶、柏芷(中药)、矿石(朱砂、青金石、孔雀石等)为辅助材料,着色采取熨烫方法为主,上色颜料都是纯天然制成的,环保安全。这项非遗技艺还充分吸收融合国画、版画、剪纸和烙画等诸多艺术形式的特点,将黑色绒布作为底板,聚光和吸光效果显著,画作表面层次也更加清晰。

“竹木工艺画的制作十分复杂,需先将材料浸泡、熏蒸、漂洗,然后整平,再进行熨烫。此外,针对熨烫部位,要充分利用其本身的自然光泽和质地,结合温度的高低变化灵活处理。之后,再经剪、裁、印、贴等工序……从开始到最终完成,总共要经历30余道工序。”谢范生说,一幅画作酝酿数月都是十分常见的,创作者必须要有相当的耐心和定力,不断打磨细节,每道工序还要做到极致完美,稍有闪失就前功尽弃。

目前,谢范生创作的竹木工艺画题材涵盖人物、花鸟、动物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同时,他也尝试融入顺昌元素和时代精神,让画作更具价值和现实意义。

“比如我的《大圣赐福》就融入了顺昌本地的大圣文化,展现的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谢范生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