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技术向“新” 产业向“绿”——建瓯以绿为底绘就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www.fjsen.com 2025-11-04 17:36:4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建瓯市竹林面积、立竹量、竹材与鲜笋产量始终保持全国县市之首 魏永青/摄

建瓯市依托国家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为建瓯鲜食玉米生产量身定制了一套全生物降解地膜科学用膜方案。作为全省最大的鲜食玉米主产区,当地鲜食玉米种植规模超12万亩。其中,5万多亩春玉米主要使用白膜,用于早春保温;7万多亩秋玉米主要使用黑膜,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更好。

“春节前,一边育苗,一边铺膜,到了2月中旬,便可以膜上移栽玉米苗了。地膜3个月左右开始破裂,此时正是春玉米采收期,时间刚刚好。”作为当地第一批使用者,建瓯市东游镇玉米种植大户邓瑞森对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好处如数家珍。他说,除了节省了地膜回收工序,全生物降解地膜带来的增产效益显著。过去,由于聚乙烯地膜残留的影响,玉米长势不齐,一亩地常常要减产百来斤。有了会“消失”的地膜,株株长势喜人,去年他只试用了10多亩,今年将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面积扩大到100多亩。

来自建瓯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自2023年启动示范项目以来,该市通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受益”的可持续模式,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应用,示范面积从2023年的473亩跃升至2024年的1.3万余亩,使用范畴涵盖玉米、蔬菜、毛豆等多种作物。目前,当地正计划拓展在空心菜、西瓜等作物上的应用,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将逐渐成为建瓯防控农田“白色污染”的一大利器。

多维发力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绿色是建瓯天然的底色,生态是建瓯最大的特色。近年来,建瓯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做足“土特产”文章,坚持以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带动为引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全力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申报工作,让绿色建瓯的底色更加鲜明。

在龙村乡擎龙生态农业采摘基地,这里的杨梅生长在精心调控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里,不但产量高而且个头大,价钱还卖得特别好。“我们是用大棚避雨技术种植杨梅。大棚种植和棚外种植的对比就是甜度更高,病虫害比较少,采摘期比棚外的时间更长,能多10天左右,产量要比外面的产量要高,能提产30%以上,价格是棚外的10倍以上。”福建擎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海忠说。

擎龙基地的“科技感”远不止于大棚。步入园中,现代化农业设施随处可见,营养管家“水肥一体机”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直供杨梅根系;智能喷雾系统能高效完成病虫害防控;山坡上铺设的轻便轨道运输车,轻松解决采摘后的运输难题。更引人注目的是,无人机不时升空,承担起巡查、施肥甚至杨梅的空中快速转运任务,不仅降低了人工依赖和劳动强度,更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和精准化管理水平。擎龙基地以可控的环境突破“靠天吃饭”的桎梏,以科技赋能实现品质与效益的跃升,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和品牌建设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

在加快绿色食品认证方面,建瓯市按照“管好一批、认证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深入企业宣传绿色食品创建工作和绿色食品认证奖励政策,今年对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除省上给予一万元奖励外,建瓯市也给予一万元奖励。截至目前,全市绿色食品获证企业34家,产品44个,认证面积148371.9亩,产量51507.7吨。

技术向“新”,产业向“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建瓯已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80.12万亩,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2.6万亩,有效推动建瓯绿色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发展。

责任编辑: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