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幸福里”
2025-09-30 09:37:34 来源:海峡通讯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编者按
老年人生活得幸福不幸福,养老服务是否到位,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温度。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今年以来,省委书记周祖翼,省长赵龙,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副省长江尔雄等先后赴南平调研乡镇“幸福里”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对其利用闲置资源探索农村新型养老机制给予充分肯定。
“幸福里”互助养老模式何以引发如此关注?《海峡通讯》记者近日走访南平市政和县“幸福里”社区以及相关部门,试图解锁藏在“幸福里”的可持续互助养老密码。《海峡通讯》2025年第18期(9月下)推出“解锁‘幸福里’的幸福密码”专题,刊发《何以“幸福里”》《中国式农村养老的创新实践》等文章,今日予以转载。
晨光熹微,住在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幸福里”社区里的老人们已在共享菜园里忙开了,铲草松土、浇水施肥,他们要赶在阳光变得炽烈前完工;上午11点,手工坊里的老人们放下手上的活,三三两两地走进共享厨房准备午饭;午休后,有的老人继续去手工坊挣点零花钱,有的老人相约去活动室看电视、下棋、打牌……
在政和县副县长陈海的眼里,这是一群闲不住的活力老人,曾经在边远村、“空心村”孤独留守,与被抛荒的山地、林地、耕地一样,但只要创造条件,他们就能实现自我造血,开源节流提效,共同参与构成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新型养老机制。
开源:钱从哪里来?
走进石屯镇“幸福里”社区,由闲置小学活化改造而成的老人社区一片祥和、宁静,住宿区、手工坊、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健身活动区、智慧健康小屋、休闲活动区井然有序。社区内设28平方米公寓式单间15间、42平方米套房6间,每个房间均有独立卫生间,空调、电视机、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共享厨房区一户一灶台,配置电磁炉、公共冰箱等;马桶旁的扶手、走廊里的防滑垫、低矮的储物柜,适老化改造细致入微,无不为老人着想。
“单间每月房租150元,加上其他各项生活开支,每月要花1000多元。”来自石屯镇际下村的老人谢善妹告诉记者,10多年前她做了结肠癌手术,需要定期复查和服用益生菌等营养品,因此她的开支会比别的老人多一点。
尽管如此,谢善妹也从不向儿女们要钱。“他们在外地赚钱也不容易。”她说,目前还能自力更生。她给记者算了一下收入账:每月养老金170多元;做手工月收入约800元;自家30亩林地流转至森林生态银行运营,每年可获得预分红约900元;2.4亩闲置农田流转给振兴乡村公司,每年租金收入1800元。如此算来,月均收入约1200元,维持生活开支不在话下。“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时常也会带着滋补品来探望,还转零花钱给我用。”谢善妹说。
“‘幸福里’改变了我的生活!”对比入住“幸福里”前后的生活,谢善妹眼里闪着泪光。以前,由于际下村未通公交车,她常常要步行或搭便车到12公里外的集镇公交站,再辗转前往县医院;而今,石屯镇卫生院“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每周三上门巡诊,还帮忙从县医院带药,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让“幸福里”社区里的老人们欣喜的是,吉童玩具厂的来料加工和布偶缝制的活儿接连不断,这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之一。但手工坊对于他们的更大吸引力是可以加入“群聊”,大家聚在一起,共话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欢声笑语中动动手,有利身心健康。”入住社区的老吴向记者展示一粒刚组装好的扭蛋,笑呵呵地说。
开源,不仅限于老人,“幸福里”社区建设方面也同样需要。政和县民政局局长范素爱介绍,石屯镇“幸福里”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养老服务提升专债、政策奖补等;此外也链接慈善组织,发动乡贤助力,依托本地商会成立爱心基金,向“幸福里”社区捐赠空调、彩电、竹家具等。
节流:如何可持续?
“我们的‘幸福里’社区大多数是利用闲置资源改造而成的。”范素爱举例说,石屯镇“幸福里”社区来自闲置小学的提升改造,而杨源乡“幸福里”社区由一家旧养老院改建而成。每个“幸福里”社区的改建成本约300万元,远低于完全新建模式。“新建项目因立地条件、设计标准、功能空间不同,成本在50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
“目前,政和县全域推进‘幸福里’社区建设,坚持简约、适老的原则,因地制宜打造适合留守老人及边远村、‘空心村’老人集中居住的社区。”陈海说。
除了控制建设成本外,让陈海自豪的还有管理成本的管控。政和县“幸福里”社区老人的生活费用自理、水电费用自付,管理成本仅为物业管理费、公共区域水电费等,政府所需承担的管理成本很低。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幸福里”社区运营模式形成了“以社养社”的良性循环。简而言之,政和县通过“幸福里”社区建设构建了政府扶得起、老人用得起、服务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而对于节俭的老人来说,精打细算过日子才是王道。
政和县“幸福里”社区的定位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自我服务”,实行“轮值社区长”制度,社区长除了牵头做好社区日常自我管理工作,还负责清扫院落等。这也意味着,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无需缴纳物业管理费。
共享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基本能自给自足,又让老人们节省了一笔买菜费用。
石屯镇卫生院“4+N”全民健康服务团队每周到“幸福里”社区巡诊,让老人们不仅省去舟车劳顿,还节省交通及体检、医疗费用。
“有时候,时间就是生命。石屯镇‘幸福里’社区位于集镇,乡镇卫生院就在隔壁,离政和县城也仅8公里,大大地节省了老年人看病的时间成本。”政和县副县长、石屯镇党委书记杨笔剑告诉记者。
提效:有啥不一样?
“我们通过振兴乡村公司集中流转老年人在村里的山地、林地、耕地、旧宅基地等资源,收益资金用于他们在‘幸福里’社区的生活开支。”杨笔剑介绍,目前,共有11户、34.77亩的耕地通过振兴乡村公司流转给合作社种植,租金是每年每亩500斤干谷,每亩可增收约760元。收储10户、88亩的林地流转给森林生态银行运营,老年人可获得每年每亩林地30元的预分红,林木主伐后,还能获得二次分红。
继石屯镇之后,8月7日,政和县第二个“幸福里”社区在杨源乡投入使用,目前已有9位老人在这里开启了养老新生活。
“杨源乡‘幸福里’社区建设参考了石屯模式,同时考虑到老人的实际需要,新增了衣服洗晒区、农具收纳屋,厨房灶台也做了适老化改造,面积更大一点。”杨源乡乡长邓官强说道。
与石屯模式类似,杨源乡也成立了振兴乡村公司,流转收储老年人家庭的山地、林地、耕地、旧宅基地等闲置资源给相关专业运营公司。“杨源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有多个千年古村落。旧宅基地流转给专业运营公司,由后者提升改造成民宿等,必然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收益。”邓官强对此颇有信心。
“‘幸福里’社区有没有活力,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让这些老人住得起、住得好、住得久。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设置手工坊,流转盘活老人闲置的房屋、耕地、林地等低效资产,以增加入住老人的收益;另一方面,社区整合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开展多样化的老年活动和提供暖心的养老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住在‘幸福里’的老人们老有所乐。”陈海坦言。
“‘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简称‘四不离’)的互助养老模式让这里的老人安享晚年。对于边远村、‘空心村’的留守独居老人来说,入住‘幸福里’社区后,无论是医疗还是生活便利度都在提效。”石屯镇党委组织委员许雨蓉说,“幸福里”社区选址在集镇1公里的生活圈里,隔壁就是乡镇卫生院,一旦有头疼发烧抬脚就到;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菜市场、超市,买菜、购物十分便捷。此外,老人们住在一起,还能互相照应。有一次,石屯镇“幸福里”社区老人王连生突然晕倒在地,谢善妹等老人第一时间发现并立即拨打120,使王连生得到了及时救治。事后,王连生常常逢人就说,“幸福里”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作者:□《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刘玉其 米江帆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