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农村养老的创新实践
2025-09-30 09:38:03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中国养老难,最难在农村。2023年,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率先以“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简称“四不离”)为价值内核,启动乡镇“幸福里”社区试点,把“乡愁”这一情感变量首次写进农村养老的制度设计,为“空心村”、边远村孤寡、独居、留守老年人提供了“离家不离乡”的第三条道路。目前,南平市已在10个县(市、区)投入运营17个乡镇“幸福里”社区。
破解农村养老困局的现实意义
“幸福里”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吃饭难”“照料难”等具体问题,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回应了中国农村养老的三大核心矛盾。一是破解“离乡”与“养老”的矛盾。中国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不愿离开故土,但传统家庭养老难以为继,通过社区化互助,既保留了乡土依恋,又提供了超越家庭能力的集体支持。二是破解“成本”与“可持续”的矛盾。相较于高投入的机构养老,“幸福里”充分盘活闲置资源,依靠自助互助降低人力成本,政府引导、社区支持、机构辅助、社会资本参与,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三是破解“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农村老年人不仅需要基本生活保障,更渴望情感归属与社会认同。“幸福里”通过邻里互助、集体活动、再就业等形式,重塑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价值,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径
“幸福里”的创新实践,既是对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助养老”的基层回应,也是对2024年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支持村民利用自有住宅或租赁场地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条款的先行落地。实践表明,农村养老不能简单套用城市养老模式,必须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路径——尊重农民意愿、激活乡村内生力量、凝聚社会合力,进而走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有温度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之路。
优化养老服务的设计与供给。养老服务的核心不是豪华设施,而是精准服务。养老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具体而言:要织紧健康守护网,深度融合医疗与养老资源,确保老年人“病有良医”;要尊重老年人“原居安养”意愿,发展社区嵌入式服务,打造一站式养老生态圈,通过自助互助模式和智慧化服务手段提质增效、降低成本;要重视精神供养与价值实现,办活动、搭平台,提高老年人心理支持力和价值感;要强化家庭照护支持,提供“喘息服务”与技能培训,赋能家庭成员,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要加强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四方协同,形成可持续的养老生态系统。
发挥农村本色。乡村拥有深厚的文化根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邻里关系,这些正是满足老年人“乡愁”“乡情”“乡趣”需求的宝贵财富。因此,推动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要深度融入乡村文化肌理,让养老充满“乡音乡情”;要充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打造生态康养新范式;要链接乡村产业,促进“养老+”融合发展;要利用乡村“熟人社会”优势,重建守望相助共同体。
弘扬孝亲敬老文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老年人进行养老支持仍然是农村孝文化的重要功能。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支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温情、代际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养老环境,而且能够助力实现其精神价值。
“种田得谷,敬老得福。”发展中国特色农村养老,贵在服务创新与文化传承并重。既要托底有尊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更要守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土温情。如此,方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温暖而深厚的民生新篇。
(作者系原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
作者:□吴玉韶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