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建阳:文化特派员再出发 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2025-08-12 08:40: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为文化特派员颁发聘书 吴大灼 摄

东南网8月11日讯(通讯员 姜法彪)近日,建阳区深化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暨第二批文化特派员出征动员会召开。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区总工会主席郑顺莲,副区长姜丽华出席,并现场为第二批文化特派员颁发聘书,这标志着建阳区第二批31名文化特派员和4个文化特派员团队正式“持证上岗”,他们将深入辖区45个村(社区),为基层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旨在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建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文脉绵长,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文化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通过“书香建阳”建设,推动建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年以来,建阳区借鉴“科技特派员制度”成功经验,创新推出文化特派员机制,首批精选12名特派员累计开展文化服务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为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深化拓展这一机制,建阳区在总结首批文化特派员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深化拓展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创新建立“1+1+N”工作机制(即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基层文化阵地,开展N项任务),全面提升下一阶段文化特派员工作水平。

“马伏村位于麻阳溪畔,是与‘崇阳溪百里画廊’对应的‘麻阳溪千年文脉’的最佳展示场所。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建阳‘千年文脉’的深厚底蕴,如何将‘千年文脉’具象化?我以文特派的身份进行思考,设想将‘千年文脉’具体为‘理学千年’‘书院千年’‘科举千年’‘建本千年’‘释道千年’‘茶盏千年’六大版块。将济熠馆打造成‘千年文脉’主题馆。如今的马伏,既有草坪绿地,青山绿水,又有文化的律动与厚重,使‘千年文脉’转化成了‘时代流量’……”

“作为建本文化研究者,我深入基层,为党员干部、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讲授建本文化及雕版技艺,每一次活动都受到热烈欢迎。特别在莒口中心小学,即使对本乡本土极熟悉的老师们,听完讲座也感慨收获良多。这让我更加确信,深入浅出的普及工作,是建立文化自信、激发爱乡情怀的关键。”

会上,建阳区首批优秀文化特派员代表祝熹、余贤伟分别分享了他们宝贵的基层工作实践与思考,并就下一步文化特派员项目规划进行了探讨。

文化特派员的核心在于“特”和“派”。《方案》明确,“特”是要聚焦宣传文化工作,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基层文化阵地,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建强文明实践阵地、打造乡村文化传播品牌等N项工作任务;“派”是指实行“一对一”或“多对一”服务模式,文化特派员与原工作岗位不脱产,服务周期为两年,每年要驻村(社区)60天左右,每个月至少赴基层指导服务1次。今年以来,省、市、区相关会议都对文化特派员机制进行了工作部署。建阳区委宣传部按照“双向选择、供需匹配”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过深入摸排乡村需求,并会同区直有关部门,按一定程序和标准,经过双向选择、统筹调配后,最终形成了第二批文化特派员结对名单。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我将在焦源村与松柏村系统开展电商运营和直播带货技能培训,面向社区留守妇女、返乡青年等群体,手把手传授短视频制作、账号运营、直播技巧,目标是发掘培育一批能讲好本地故事的‘乡村主播’和‘新农人’。同时,我也将亲自参与并带领团队,围绕乡村文化、土特产、生态风光、文化活动等内容,进行持续、正面的宣传推广,打造出属于焦源与松柏的文化传播品牌。”会上,由团区委推荐的新任文化特派员代表许少峰作了表态发言,“梦想的种子正在风中飞扬。让我们携手并肩,用智慧和汗水,共同书写建阳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据介绍,接下来几天,建阳区第二批文化特派员将相继奔赴基层派驻点开展工作。

眼下,文化特派员在建阳的故事已拉开大幕。“这是一次双向赋能。”建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文化特派员是一座重要桥梁。同时,乡村(社区)也为文化特派员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建阳将充分发挥好文化特派员作用,坚持以文化为引擎,带动各项发展要素流入乡村,推动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贡献。”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