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何以书香飘满城

2025-08-02 09:25:1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邵武市多措并举,把书放在对的地方,让阅读走进人心——

何以书香飘满城

在邵武恒华财富广场的智能借书柜前,市民正忙着借阅书籍。王晓云 王玥明 摄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王玥明 通讯员 王晓云)正值暑假,南平邵武市水北幼儿园大门紧闭,门外的智能借书柜却热闹如常。“手机点一点,不到1分钟就能借到,小家伙天天盼着来换书。”家长王雅婷的话,道出了这座山区小城的阅读活力。

不久前,《瞭望》新闻周刊披露,部分地区24小时无人值守智慧书房“整日关门”,建议“审慎决策、充分评估必要性和可持续性,避免闲置浪费”。

“全民阅读”已连续12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顶层设计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邵武街角智能借书柜的热度引人深思。

近日走访邵武,记者感受到:建设书香社会,不止于投了多少图书、建了多少设施、办了多少活动,更在于能否让阅读真正走进人心。

把书放在对的地方

邵武的智能借书柜总是飘着新鲜的墨香。邵武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芳告诉记者,智能借书柜每周小批量更新,平时一有空缺就补上新书,“每年专项投入50万元购置新书”。

不少城市的智能借书柜基本是旧书,还流行“智能漂流柜”——市民用自家闲置书互换,虽能实现绿色共享,却也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也随机。而邵武是“新书优先上柜”,换下的才进图书馆。田芳解释,比起旧书利用,邵武更在意书籍能否精准满足读者期待。

书要怎么配?按“身边人”的需求配。

幼儿园门口的智能借书柜里,卡通绘本常被借空;中小学门口的智能借书柜,主要摆放学生问卷中勾选的书,与校园藏书形成互补。新华书店的工作人员经常通过发放问卷、蹲点问需等形式,按需投放书籍,让智能借书柜、公益书房等设施成为紧跟阅读潮流的“小图书馆”。

邵武市第九期领读人培训。(受访者供图)

在紫云书房,记者翻开一本立体书《打开大故宫》,红墙黄瓦的宫城竟次第“站”了起来,页页相连,铺满了整张长桌。翻动“小圣旨”,还能读到折叠的历史知识。在孩子们常去的书房里,这些立体书堪称“人气王”。

“立体书视觉冲击强,孩子们特别喜欢,但单本售价近百元到数百元,很多家长舍不得买。”田芳算过一笔账:由政府批量采购,既让孩子过足了瘾,又能避免浪费。

在福山公园的亭台楼阁与“网红桥”底的墙面上,嵌着几张二维码,晨跑或散步的市民扫一扫,耳机里便响起了琅琅书声。这是借用现成设施,不再花钱搭盖新的有声阅读亭。邵武人爱边跑边听,在大家常走的步道上设置有声阅读亭,使用率自然就高了。

在邵武行政服务中心及多家银行的办事大厅,摆放着《民法典解读》等实用书作为群众的“等待伴侣”。这些“见缝插针”的读书角,与11所城市公益书房、20个小区书屋、28个智能借书柜、37个市直单位阅览室、135处农家书屋,共同织成了“15分钟阅读网”,让书香随处可及。

领读人培养爱书人

“作者以细腻笔触描绘出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从古老的码头到宁静的村落,从繁华的商埠到质朴的人家……”夏日,新华书店一角,沧浪读书会的书友赖爱珍正在分享徐则臣的《北上》。这名棉纺厂的退休职工,起初只敢试写几句心得,凭着坚持,如今已是读书会的“分享达人”。

在邵武,成规模的民间阅读组织共有6家,聚集了4000余名书友,各有各的读法。其中,沧浪读书会爱啃“硬骨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四大文学奖作品常年在列。

沧浪读书会发起人、邵武一中退休高级教师黄勇英带领书友坚持“三读”:经典阅读、纸质阅读、深度阅读。“最初大家都觉得难,如今再读一些浅的作品,倒像涉过大河之后再溯小溪,你会发现,溪水太浅了。”

上班族如何用三周啃完大部头?“全靠黄老师拽着!”幼儿园教师陈小玲笑称,她白天上班、晚上捧书,习惯了倒觉畅快,但偶尔刷刷短剧,感觉“大脑被吸住了”,还得靠读书任务“往外拉”。这种对抗,让300多名书友把跟读当成了日常。

办到第60多期时,读书会差点停摆:不少书友渐生倦怠,反思后,黄勇英将分享会搬到云灵山、高峰农场等地,边赏景边品书,又撤了严肃的讲台,换成围坐聊天、分享茶点的模式。

8年,130期,这簇“萤火虫”光亮渐盛:走出1位中国作协会员、4位福建省作协会员、3位南平市作协会员。邵武市委宣传部出资出版的百期纪念文集《书阅百卷 笔落沧浪》,收录了76篇书友心得。今年5月,该书摘得长河文学奖“图书编辑奖”。

熙春书房(受访者供图)

若是觉得沧浪读书会的书单“太深”,邵武人多半会推荐主打实用书的帆书(邵武)服务中心。浙江媳妇梅玉红2019年随丈夫来邵武时,“没有一个朋友,就想找群正能量的人,补补精神食粮”。2021年,她在三里亭社区拉起宝妈读书群,从分享育儿书起步,而今已覆盖企业职员、教师、公务员等多个群体。

梅玉红太懂“读不下去”的滋味,“一个人读是闷头走夜路,一群人读可以走得更远”。她认为,书本和生活可以“互证”,让人尝到知识改变生活的甜头,自然就更爱读书了。

她还建起“领读人”机制——训练老师、企业内训师等群体上台分享,通过锻炼领读人,带动更多人阅读。

在邵武,阅读不再是孤独的修行,领读人执炬前行,点亮了爱书人的生活。

爱书人成为护书人

近日,在樵川书房的木质台阶上,几个孩子脱了鞋盘膝而坐,正在翻看《昆虫记》。这个由垃圾转运站改造的书房,面积不大却暖意融融。

邵武的每个公益书房都颇有“个性”,装潢、配书、活动各不相同,连规矩都带着不同管理者的气质。

“如果全部由政府主导,书房肯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田芳说,“到施工后期,我们就让各读书会接手,从软装到活动全由他们做主,让懂书的人管书,书房才能活起来。”

沧浪读书会打理的樵川书房,立的规矩和它的阅读偏好一样严格:禁止做阅读以外的事,连自习、刷手机都不行。“这里场地小,得优先让给真正想读书的人。”黄勇英解释道。

“书友几乎都能遵守规则。”返乡大学生刘佳蕾曾是樵川书房的读者,暑假特意回来当志愿者,“偶尔有小朋友吵闹,提醒一句就乖啦!”这个没有闭馆日的书房,自去年9月启用以来,由数百名志愿者自发接龙管理,从未断岗。

位于邵武溪南路的城市书吧 王晓云 王玥明 摄

两公里外的紫云书房,吧台上码着手作红茶包、自制驱蚊水,连扫帚都是书友贡献的。“这书房是你一点、我一点‘凑’出来的。”志愿团负责人叶燕笑着说。

管理这里的读书会主打国学阅读,目前共有350名志愿者接龙排班。书房启用近一年,大家越干越有劲。每周三晚7点半,“《论语》智慧”公益课准时开讲。10余人围读《论语》,孩子们在旁写作业,偶尔凑过来跟读“子曰”……

邵武的书香密码很简单:把书放在对的地方,让懂书的人用心分享、贴心守护,阅读自会像树根一样扎进生活的土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