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书院文化薪火相传 千年古县赓续文脉
2025-04-30 18:13: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分享到:
|
廌山书院揭牌仪式现场 吴大灼 摄
东南网4月30日讯(通讯员 蔡沁妍 姜法彪)山川毓秀传文脉,书院重光启新篇。4月29日上午,“千载文脉 ‘阅’见潭阳”2025年“书香建阳 全民阅读”文化周重要活动之一的廌山书院揭牌仪式暨游酢文化讲座在建阳区麻沙镇长坪村举行。
书院是中国独特的教育组织,肇始于唐,中经宋元明清,延及清末,传扬至今,垂千年之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建阳的书院,亦在浩荡厚重的中国书院史中展现出独有的理学底蕴。而今,廌山书院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建阳书院文化再添一处新景点。
廌山书院重光揭帏
建阳先贤游酢,字子通,后改定夫,号豸山,世称廌山先生,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北宋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元祐八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游酢,偕杨时前往洛阳拜谒程颢之弟、理学家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公元1096年,游酢因父亲病逝,回家乡长坪村守孝,其间在富垅自然村建草堂,作为讲学著述之所。公元1238年,宋理宗崇褒理学,御赐“廌山书院”匾额挂于大门。岁月侵蚀,至近代仅剩残垣断墙见证着书院昔日的荣光与沧桑。
廌山书院内景 黄巍 摄
2016年,廌山书院被列为建阳区文物保护单位,这片沉寂已久的文脉遗存,方以“保护单位”之名重归公众视野;2018年,入选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2023年,游酢诞辰970周年之际,建阳区启动廌山书院复建工程。书院在修复过程中,始终秉持着尊重历史原貌与传承文化精髓的原则,依据游氏族谱中的廌山书院图进行复建,力求最大程度还原书院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氛围,前有砖建坊门,上书“廌山书院”四字,东西立“缵述道统”、“扶植纲常”两坊;一进为门楼,二进为传道堂,三进一层为祠堂,二层楼为近思堂;两旁为厢房,厢房后角东西各有一个碑亭。祠堂前有高台和台阶栏杆,厢房外有三道隔墙。整座书院三进四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院墙环护,屋舍俨然,展现出典型的闽北古建筑特色。
目前廌山书院已修复完成并正式开放,书院内展陈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展现了廌山书院的历史风貌与文化价值。
“廌山书院的修复落成,是建阳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又一具体行动,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效探索。”建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书院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建阳别称潭城,是福建省最早建置的县邑之一,有“图书之府”“南闽阙里”“七贤过化之乡”等美誉,2017年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建阳区书院文化历史悠久,据《建阳书院考》记载,从唐朝末年至清代共创建书院61所,保存较好的有廌山书院、屏山书院、石林家塾,考亭书院仅存石牌坊。
近年来,建阳区谋划打造朱子文化和书院文化体验为主的“麻阳溪千载文脉走廊带”,以书院为载体策划朱子研学、文化雅集等特色活动,这些举措不仅让尘封的书院文化重焕生机,更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劲引擎。
2015年建阳区启动考亭书院恢复重建项目,2018年建成对外开放,现已成为集文化体验、求学修身、学术交流、游览体验于一体的朱子理学文化旅游目的地。2016年,建阳区莒口镇重建鳌峰书院,打造村民和游客休闲旅游参观的场所。2023年,莒口镇启动寒泉精舍的恢复重建工程,麻沙镇启动廌山书院的恢复重建工程,目前均已完工对外开放。
从游酢“载道南归”到朱子“集大成”,理学的发展对建阳区书院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子及门人通过创办书院,传道著述,形成了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
用好理学渊源,是建阳区如何传承书院文化的破题关键。
《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第六讲现场 黄巍 摄
“格物穷理这一卷主要是阐述《大学》八条目中‘格物’‘致知’的问题……”4月26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震正在考亭书院开展《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的第六讲。
考亭书院举办的《近思录》导读系列讲座,一月一讲,共13讲,以讲座+直播的形式,面向全社会开放。每场讲座都将邀请国内研究《近思录》的著名专家前来授课,不少学者慕名而来。
考亭书院作为朱子理学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不断开展“考亭论坛”、“《近思录》导读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以文化传播为纽带,筑成书院文化传承保护的多维桥梁。
让书院文化“活起来”
“当你走进这个朱熹最后讲学的地方,就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理学的推广是非常的壮观。”在朱子书房里,刚刚结束与“朱子AI数智人”跨越时空“对话”的台湾阳明书院院长温明正感慨万分,“考亭书院本身就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基地,它已经把古时候的传统和现代科技的推广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考亭书院现在非常大的一个特色。”
去年12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文脉赓续 薪火相传”2024年闽台书院文化交流活动走进建阳,两岸专家学者通过文化参访、座谈交流、雅集共赏等形式,共同探寻书院文脉,为两岸书院文化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生们参观莒口镇马伏村寒泉精舍文化园 张少杰 摄
4月28日,十余名来自石庵书院研学小队的学生走进寒泉精舍,沉浸式体验朱子文化、书院文化的文化盛宴。在这里,通过 VR 技术实现的互动、光影投射的动态经典典籍词句,以及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装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让同学们跨越时空,与千年文脉对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走出教室,跳出书本,全方位、多维度地亲近传统文化。”石庵书院研学小队领队老师告诉记者。
寒泉精舍文化园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的一处重要文旅景点,还是一座蕴含深厚理学思想的文化圣地。寒泉精舍文化园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数字化新媒体艺术赋能体验及经典研学,已经成为研学热门地标。
“书院研学之旅”以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化学习成为文旅新风尚,这不仅是文化创新的鲜活实践,更是书院文化活化传承的有力见证。
建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书院薪火传,文脉千载续。我们将把书院作为研学旅游、文化交流的载体,将书院文化与海峡两岸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建阳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传承与创新的交融之笔正在续写建阳的书香画卷,古老的书院文化正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