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政和这项技艺,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4-12-06 16:52:0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后山桥 王祥春/摄

东南网12月6日讯(通讯员 余长青 温翠梅)12月5日,我国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平市政和境内保存着丰富的古廊桥资源,现存各类古廊桥有103座。其中7座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政和县后山桥、洋后桥、赤溪桥等闽浙七县22座木拱廊桥捆绑组成的“闽浙木拱廊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表明政和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也属于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范畴。

据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评审《急需保护名录》项目转入《代表作名录》。转名录工作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认可,更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一种激励,从而推动这些项目的长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政和县积极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立法保护方面,制定印发了《政和县文物建筑(廊桥)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试行)》《政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廊桥消防安全“十不准”》等文件和实施细则,为政和县廊桥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实现了对廊桥及技艺的双重保护。这些法规不仅为廊桥提供了“有形保护”,还引导鼓励传承人积极参与木拱桥营造实践活动,实现了技艺的“无形保护”。传承人培育方面,遴选出优秀县级传承人推动申报市级传承人和多渠道开展营造技艺传承人培训工作,鼓励木拱廊桥技艺传承人开展“师带徒”传承机制,推动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梯队扩展。探索成立市场运营公司机构,吸纳非遗人才作为技术骨干或支撑,争取文物(古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等资质,开展市场化运作实现企业收益,解决好技艺传承和收入之间的矛盾。宣传传播方面,编辑出版了《政和廊桥》《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研讨会论文集》等书籍,宣传廊桥文化;通过电视开展宣传,邀请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到政和等地拍摄制作《廊桥寻宝》专题片,拍摄木拱廊桥专题宣传片;2024年7月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频道《地理·中国》栏目走进政和,拍摄龙滩桥、赤溪桥廊桥等;2024年洋后桥守桥人杨机义荣获评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文物守护人”。持续加大对政和县廊桥保护的宣传,先后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校进行巡回展,推动廊桥文化走向全国。

经过多年的努力,古老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以活态传承,木拱桥不仅是传统的交通工具,更是当地居民情感交流民俗活动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