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科特派丨“实用技术”助力竹荪大“钱”景
2024-08-19 19:09: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艳 |
分享到:
|
胡书村竹荪液体菌种种植示范基地内生长的竹荪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竹荪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鲜嫩可口,营养丰富,自古就被列为“草八珍”之一,不仅可以作为烹饪的食材,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邵武市,竹荪种植面积达1.42万亩,是福建省最大的竹荪生产基。科技特派员郑朋武扎根在此,他的脚步遍布邵武各个竹荪种植基地。
助就业 村民家门口赚钱
邓立玉(左)与科技特派员郑朋武(右)采摘竹荪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7月末,已经过了竹荪采收的旺季。但胡书村竹荪液体菌种种植示范基地内,田垄上清晰可见许多饱满硕大的竹荪蛋。邓立玉像往常一样搭乘同伴的电动车,从胡书村到竹荪液体菌种种植示范基地只需要五分钟。凌晨5时,她便已经穿梭在竹荪种植基地的田垄间。
据邓立玉的印象,往年这个时节没有太多的竹荪采收工作,这里是目前为数不多还进行竹荪采收的基地。田垄间漫着水,她踩着雨鞋熟练地在泥沟里采摘,“我干采摘很多年了,今天这家摘完了,明天就去另一家摘。”75岁的邓立玉是竹荪采收的熟手,只见她提着塑料桶,停在一拢竹荪种植地前,摘下一颗竹荪蛋,剥开褐色的外壳,这时洁白的伞裙还没完全绽开,将伞上的粘稠物剥离开后,一根状如小臂的竹荪便在她的手中诞生。
田垄里多发的竹荪蛋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采摘竹荪也是有窍门的。”这对邓立玉来说游刃有余,尽管可以靠眼睛观察,但她更靠手感,“成熟的竹荪蛋顶部摸上去是软的,如果是硬的就不能采。”记者有样学样,却用了几分钟才将一颗竹荪剥好,而另一边的邓立玉已经快要采摘半桶了。只要摸一把,她的手就像感应器一样,能精准识别竹笋的成熟与否。家中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住到了城里,但农民辛勤的手却没有因此停下。
邓立玉是胡书村当地人,在还未成家之前就与当时从古田迁移至邵武的郑朋武父辈共同采收菌菇。古田是菌菇之乡,郑朋武的父辈是第一批把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从老家古田县引到邵武的人。耳濡目染下,郑朋武在高中毕业后也开始种植食用菌,且收成不错。邓立玉边采边算着,“他家的菌菇一直种植得很好,我们一起采菇很多年了。”村里有很多像邓立玉这样年纪大却依然闲不住的老人,这些竹荪大棚就是她们再就业的良田。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又能帮助菇农赶收菌菇,邓立玉很开心。
用科技 引领竹荪新发展
科技特派员郑朋武(左)与胡书村支书兼村主任杨凯(右)等人了解竹荪情况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32岁的胡书村支书兼村主任杨凯最近遇到一个难题。在听了邵武绿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科技特派员郑朋武有关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的宣讲后,他十分感兴趣。好技术,要推广。在杨凯看来,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有着很大的前景,能够切实提高村民收入。但要如何动员村里的种植户,着实犯难。
“只有自己种成功了,才会有更多的人跟着一起种,赚到钱就是最好的宣传。”最后,他决定“先行先试”。为此,郑朋武多次指导他种植,还帮助找了一位优秀的技术管理员。2023年,杨凯试种的10亩竹荪液体菌种取得了成功,亩产干菇125公斤,总收入达到28.6万元。
记者眼前这一片近20亩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基地,是杨凯与下沙镇下沙村党支部书记陈宏文、杨源村支书魏志成等三名村支书合伙种植的。“今年亩产量在120公斤左右,销售价格好,会有好收成!”杨凯说。
据郑朋武回忆,早年间去各地观摩考察时,他见识到了许多高科技的菌菇种植技术。当时,液体菌更多的应用于金针菇的种植上。当时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如何将液体菌运用于竹荪的种植上”的种子。2021年,郑朋武借助科技特派团队的力量,与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达成合作,研发液体菌种繁育技术。
田垄里多发的竹荪蛋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的竹荪较常规种植的竹荪品质更好,产量能高出三四十个百分点。”在杨凯看来,液体菌种栽培竹荪的优势不止于此。从竹荪种植到收获的九个月间,一批竹荪能采收三到四次,“往常每批每茬采收的间隔时间长,但液体菌种竹荪每茬采收间隔短,往往在摘第二批时,第一批的第二茬就开始冒头了。”
不仅如此,与传统菌种相比,竹荪液态菌种技术则大大缩短了菌种培育时间。“传统的竹荪固态菌种从母种、原种到生产种,需200天时间。改用液态菌种以后,整个培养时间不超过70天,繁育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每亩可增产10%以上。”郑朋武介绍说。经过深层发酵,液体菌种能培养生成大量菌丝小球,不仅缩短了培养周期,还能将有效菌种含量提高至95%以上,隐性污染率低于2%。杨凯认为,这项技术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推动竹荪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今年胡书村竹荪种植户增加了8户,达到19户,且都是运用液体菌标准化高产栽培竹荪,面积有50多亩。”下一步,他将继续以身试行推广此项技术,带动更多的村民种植竹荪。
起好步 做强竹荪大产业
种植大户梁建华正在运送刚采下的竹荪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在距离邵武市10公里的香铺村内,梁建华正忙着将采摘下的竹荪装上车,他要赶在温度升高前将地里的竹荪运往不远处的烘干房。竹荪是一个与温度赛跑的作物,“温度太高它就会氧化,刚摘下的竹荪要马上进行保温烘干,才能保证它的口感新鲜脆爽。”
梁建华是邵武市竹荪种植大户,是科技特派员郑朋武多年来的服务对象,今年,他在香铺村流转近200亩土地种植农作物。“今年竹荪品质不错,这25亩竹荪采收至目前,烤出干竹荪近5000公斤。”尽管拥有15年的种植经验,但梁建华依然虚心听取郑朋武的建议,并成为小面积试种液体菌种竹荪第一人。
田垄上,杂草间藏着硕大的竹荪蛋。相较于其他人光秃秃的田垄,梁建华的竹荪基地则是一片绿荫。“这叫留草遮阴。”梁建华向记者介绍,“很多人以为种植竹荪不应该有杂草,但夏季高温时,杂草反而可以帮助竹荪遮阴保湿,大大增加竹荪的萌发率。”
采收下的竹荪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除此之外,还能随处可见田垄上打的气孔。“这叫打孔增氧。”郑朋武解释说,竹荪在发育阶段时,增加氧气有利于菌丝发育,提高产量。“但打孔也有讲究,孔的位置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打在不同的位置。”在郑朋武看来,梁建华的种植经验都有科学依据,为人勤奋好学,经常会向他请教种植方法。
菌种成本低、成活率高、出菇品质好等优势使得竹荪液体菌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去年我们推广种植100多亩,今年我们已经推广种植了1000多亩,预计24年将推广到6000亩以上的种植面积。每亩净收入可比传统菌种多两到三千元。”在2024年全省科技特派员成果 (南平)现场推介对接活动上,郑朋武向记者介绍道。
邵武市竹荪种植持续20年稳步向好发展,10多年种植面积、产量稳居闽北之首,达1.5万亩,年产值突破2亿,这与邵武市主动引进技术以及农技干部、“乡土人才”对新技术的宣讲和推广是分不开的,更与像郑朋武这样的服务于一线的科技特派员分不开。
科技特派员郑朋武观察采收下的竹荪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30多年来,他累计为邵武农户提供竹荪菌种近2000万袋,做到了价格优惠,质量稳定。“作为乡土人才成长起来的科技特派员,我会继续扎根产业一线,与基地菇农朋友共同交流,讨论竹荪产、销技术和存在的问题。我会尽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下一步,郑朋武将继续强化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对竹荪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规范产业标准化栽培技术,优化品种种性,繁育优质菌种。
多年来,郑朋武常到田间地头,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推广实用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挥科技特派员力量,助力产业提质、百姓增收、乡村振兴,持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专题:《了不起的科特派》
策划:康金山 肖练冰
记者:肖练冰
视频:肖练冰
责编:陈艳
相关阅读:
- [08-19] “惟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辱使命”——记南平市乡土科特派推广员连理来
- [08-19] 向世界推广科特派减贫的“福建经验” 中外嘉宾在南平研讨科特派减贫实践
- [06-26] 科技特派员促进松溪产业创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