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县域风采 > 正文

邵武卫闽镇“归乡人”:山野养鸡鸭,土狗土鹅“保驾”

2024-07-08 17:50: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养殖场饲养的鸡鸭 林传仁/摄

东南网7月8日讯(本网记者 王俊杰 通讯员 林传仁 余晓勤)“野兽闻到狗的气味便不敢进鸡场,若再有黄鼠狼、蛇、老鼠等胆大的野兽夜袭,鹅会怒吼威吓保护鸡们……”7月3日下午近3时,山坳养殖场,邵武市卫闽镇谢坊村青年沈科君,将狗放出去巡山,投上能让鸡鸭吃个小半饱的谷子玉米,清完鸡舍后捡拾鸡蛋,半个多小时后将狗唤回栓住,便离开。

7人合伙的养殖场,沈科君每天一两个小时搞定,家里的活不耽误,很是“轻松”。

2016年,在“乡村发展和建设需要你”等的引导和感召下,大专毕业在外打拼了四年后的沈科君“归乡”,与同样在外打拼多年的退伍军人林正华等7人合伙创办了农业养殖合作社,在村附近山坳里的山地和水塘养起了鸡鸭,总计近千只。因没掌握技术,出现了数百只鸡鸭被动物吃了和早夭的问题,他们“初战告亏”。7人不气馁,派沈科君“带薪”外出学习2个月的技术。2017年4月15日,沈科君学成归来。当晚,7人聚餐商量“再战”,决定了养殖品种、数量及方案,并订下鸡苗鸭苗。

他们进行饲养数量的“科学测算”,还获得“聪明”鹅可保护土鸡不被动物侵害的知识;他们纯土养,只给谷子玉米等原粮,只喂小半饱,肥沃的山林虫子成了鸡的好美食,连蚊子都被鸡们吃光光。有了技术支撑,这一年养殖的近千只鸡鸭成活率高扣除成本赚了6万余元。之后,他们的养殖规模多在300只鸡和200只鸭,并“配养”18只鹅(5只公鹅)和1只狗,从没出现过动物残害问题,养出来的鸡鸭都瘦小强健,鸡会下水,鸭子会飞,出栏时间最少9个月,长则一年多,品质高,价格好,不愁卖。

“归乡人”创业的举动,被卫闽镇领导所关注。林正华还得到卫闽镇领导和村里党员及村民的广泛认可,2021年当上了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

有了村主干平台,林正华更在动员村民发展经济创业致富上拓展思路,引导成立了以防治森林病虫害为经营范围的林业合作社,拓宽了工程建设业务,鼓励农民种植烤烟和其他经济作物。今年谢坊村竹荪种植面积达百余亩,较上年增加了30多亩,亩产纯收入达一两万元。这些年,他还通过努力,争取到上百万元资金用于机耕路修建和农田整理,改善了1200多亩农田的耕作条件,使300多亩抛荒地恢复耕种。

有6个村近8000人的卫闽镇,与林正华、沈科君等一样,具有浓浓家乡情怀的“归乡人”,在创业中不怕挫折,取得不小成绩的案例很多。在沿海地区发展得不错的外石村村民蔡开明,返乡创业,后又当选为村主干。近年来,他搭建农户致富平台,流转土地2314亩,租金从每亩100元涨到300元,带动村民创收300余万元,村财年增收2—6万元。2020年,陈有富返回陈坊村后,利用富屯溪畔闲置的牛栏和闲杂土地,对接附近的农田、菜园和富屯溪景观,打造出一个占地约2000平方米、独具乡土特色的休闲娱乐、网红打卡的农家小院,暴红邵武乃至闽北。2023年以来游客突破5万人次,提高了卫闽的知名度,助推了全镇和本村的蜜桔和其他水果的采摘和销售。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卫闽镇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省委‘三争’行动、南平市委‘五增’目标,立足实际,建立能人人才库,打好乡愁牌、亲情牌,通过举办‘夜话经济’‘请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主题活动,蓄积包括‘归乡人’在内的各种人才,给平台、政策和服务,现已鼓励20余人回乡创业,引入项目23个,投入资金近7000万元,带动1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邵武市卫闽镇党委组织委员吴冬艳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