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福建日报看南平 > 正文

活源毓秀,朱子文化永流传

2023-03-25 09:12:4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武夷山市的小学生在茶博园朱子雕像前诵读《朱子家训》。 陈颖 摄

东南网讯(福建日报记者吴旭涛 姚雨欣)“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3月21日,伴随着稚嫩的童声,《大儒朱熹——走进朱子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南平大剧院上演,为激活朱子文化生命力注入了一股清新活水。

这是南平市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最新成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大儒朱熹》晋京展演,现场反响热烈,全网传播破1.5亿人次。

闽山莽莽,建水汤汤。武夷山下,文脉绵长。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来到了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殷切话语,回响耳畔。

两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牢记嘱托,在保护中传承、在挖掘中拓展、在传播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推动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何以保护?为有源头活水来

3月21日,《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首发。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朱子生平、朱子遗迹、朱子理学跃然纸上——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创造了璀璨的闽派儒学,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其一生七十余载,有超过半世纪的时间在南平度过,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

自此,朱子文脉,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朱熹《观书有感》中,蕴含文脉流传的奥秘。

20世纪90年代,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大力推动支持下,武夷山成功收获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报告评价道:“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武夷山申遗成功,实现我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2017年9月,作为福建省朱子文物遗存最集中区域,南平率先颁布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南平市朱子文化遗存保护条例》。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当时担任向导和讲解员的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回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的首次阐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朱熹园讲话中最重要思想,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引着八闽儿女,满怀珍爱尊崇之心,铸牢中华优秀文化的“根”与“魂”。

走进朱子故里五夫镇,全长1000余米的兴贤古街,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朱子文化遗址遗存。“朱子早年就读于此处的兴贤书院,学成后便在这里讲学授徒,‘继往开来’是朱熹在兴贤书院正堂上所题的匾额……”暖风拂面的三月,五夫镇游人如织,大家聚集在导游身边听朱熹生平。

在五夫镇文公山麓,新近落成的集成殿、启贤祠、文昌阁古韵悠悠、翰墨飘香,占地88.512亩的朱子文化园项目选址于此,三轴主线、五进院落的宋代仿古建筑群由南至北渐次升高,气势恢宏庄严,为朱子故里再添一抹亮色。

因有“源头活水”,所以“万紫千红”。包括兴贤书院在内,近年来,南平市140处朱子文化遗存正逐步得到保护和恢复,建阳考亭书院、政和朱子书院等项目竣工……

放眼闽北大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蔚然成风。《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实施纲要》《南平市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编制完成,全市朱子文化遗存分布图绘制完成,“一网一平台”“一保一档案”等文化遗存保护措施建立完善。


1  2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