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游大武夷 > 正文

探访“闽江第一殿”

2021-08-23 08:47:30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肖练冰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清代的藻井精巧华丽,华丽得就像衙门里的官服

雕梁画栋,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人物花鸟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曾任延平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和方志委副主任的刘光舟老先生长期致力于延平历史文化研究,在其所著的《延平三千年》中,他对他家乡延平区太平镇真君殿作了记载与收录,书中将该殿定义为“闽江第一殿”。

闽北境内各类古寺古庙不少,而这其中真正有着实物研究价值的又有几座?近日,记者带着疑问一路沿316国道而下,探访这座神秘的“闽江第一殿”。

今年72岁的胡祖登是延平区太平民俗研究人士,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前往真君殿。

太平镇古时称太平里三寨,开基于唐末宋初,开迹为蔡氏、肖氏。明朝郑汝惠迁入太平,始有郑氏宗族。明末崇祯年间,杨氏迁入太平。

“太平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镇内仍有众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 胡祖登一路走,一路介绍。真君殿地处延平区太平镇刘家蛟坑村,始建于宋代(978年),重修于明正德丙子年(1516),清雍正六年、道光八年、同治元年均有修整。殿内奉祀道教祖师之一的许真君,村民因缅念祖师斩蛟龙治水之功德而出名,因此殿在蛟坑村又称蛟坑宫。

远观真君殿,看起来雄姿依旧,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

步入殿内,环顾四周,令人感到惊诧与震撼。大殿由前殿和古戏台两部分组成。前殿为宋、明两代建筑合成,后戏台则为清代整修补充。看到这些精美无比的建筑结构,用手触摸大柱,被千年香火烘烤的木头还留有氤氲,历史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及。

抬头仰望,宋代藻井,镂空雕嵌,构思巧妙,精美绝伦。建筑是凝动的音乐,藻井则被看作一曲乐章中十分巧妙、复杂的一组装饰音。其存在有无,美观与否体现匠人的用心程度与结构功力。而藻井藏于建筑内部,房梁之下,位置相对隐蔽。能否被探访者发现,也同样考验着游客的欣赏水平,恰如只有耳朵最挑剔的乐迷才能鉴赏大师作品中易被忽视的细节。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推崇“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样,为了表现这种宇宙观,古人对室内的“天”也给予了特别的改造,因此“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建筑内部装饰——藻井,应运而生。如同西方教堂建筑中的穹隆顶代表上苍一样,中国建筑内的藻井也就代表了天体的缩影。

胡祖登介绍,藻井四边八角原先嵌有吕洞宾等八仙神像,可惜被人给盗走了,盗撬的痕迹还在,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宋代时有八仙之说,但是人物的组成没有定型,直到明代吴元泰《东游记》书出,八仙群体才稳定下来,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八仙雕像究竟是明代后补的,还是宋代原始雏形的, 由于没了实物,如今无法解读藻井的故事。

时间在这一刻定格,从宋代到清代,每个时代的工匠们怀着虔诚的信仰,一丝不苟地打造着心中的神坛,仿佛听到木槌敲打雕刀的声音,不紧不慢地在千余年的时空里回荡,而殿中央的师祖一言不发地看着百世轮回,朝代更换。

进门处的古戏台,每年赶上庙会,请来了闽剧戏班,方寸纵横万里,瞬息上下千年,时间在古戏台上浓缩。“这个戏台已经存在二百八十年了,戏班子换了一批又一批。” 胡祖登不由感慨,村里的老人都来了,把殿堂坐得满满的,台上台下和谐融洽,看什么戏文不重要,能摇晃着身子听那熟悉的腔音就够了,享受的是大家一起的悠然。

来到后台,看到了边廊的墙上竟然写满了文字,细看之下,落款日期竟然有:雍正,乾隆,咸丰,同治,光绪,时间跨度百余年,简直就是清代年号的排序表。文字上看到戏班的来路与名号:剧头庆福班 、福省聚兴班,洋里合顺班等等。从演出剧目的数量上可以推算出当时的演出天数,可以想象到那时候此殿的辉煌,这些都是难得的史料,传递出的内容相当丰富。

真君殿是延平区内历史最悠远、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具有传统文化与古建筑工艺的研究价值,也有着厚重的美学欣赏价值。1990年,真君殿列入了南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廖晨星 林秀桂 郑斌 文/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