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话马伏
2020-10-15 09:13:38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
分享到:
|
庚子金秋,雨后初晴。笔者与友人寻访朱熹遗迹。西出建阳十余里,驱车几分钟,就到马伏村。站在马伏村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金灿灿、绿油油的广袤田野。
在公路左边就是马伏村,右边就是寒泉林。沿着田间小路,就到马伏村部,在马伏村部后面,有一所新建的云庄书院,这是马伏村后人为了纪念先贤刘爚,在云庄书院的原址上重新建立的云庄书院,在云庄书院后面,就是马伏古村落,透过一座座破败的马头墙,高耸在风火墙之后残缺不全的古民居,依稀可以看到马伏曾经的辉煌。
据建阳县志记载:“朱子门人刘爚在建阳马伏创办了云庄书院,云庄书院在县西崇泰里马铺太平山麓,宋刘爚故居也。嘉熙三年,赐‘云庄书院’额。中为堂,匾曰‘近思’。后为祠堂,以祀爚。前为门,仍揭嘉熙赐额。国朝成化十五年,知县海澄因旧址建二坊于门之左右,左曰‘世家先哲’,右曰‘光禄’。”同时,刘爚还建义宁精舍在县西南崇化里。宋淳熙元年建,以为师友讲学之所。朱子题匾。元朝时废,旧址犹存。
云庄书院
云庄书院位于莒口镇马伏村北太平山之麓(今马伏街头),原系宋文简公(即刘爚)故居。历经修缮,现残存旧址,尚有部分堂庑被村民改作仓库,门前“书院禁碑”至今犹存,字迹清晰。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仅十四岁的马伏人刘爚,与其弟刘炳受业于朱子,乾道六年(1170)朱子守墓于马伏寒泉林,刘爚兄弟俩鉴于太平山麓山水优胜,也于淳熙二年(1175)九月,在此建义宁精舍讲学。庆元党禁,刘随朱子避祸归隐于云谷山,悠游林泉。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为了表彰理学,赐“云庄书院”匾额。中堂奉祀刘爚、刘炳像,西立燕居庙,以祀先圣孔子与四配;东为草堂祠,以祀刘勉之、朱熹、刘懋。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
南宋宝庆元年(1225),知县刘克庄将刘爚、黄榦、蔡元定、真德秀配享朱子祠。道学渊源汇集一堂。元朝泰定四年(1327),裔孙刘埛为山长,捐资扩大书院规模。泰定五年(1328)始设山长主持院务。明永乐十四年(1416)洪水浸没书院。正统间(1436-1449)官府出资修理书院。成化十年(1474)都御史张瑄访查先贤祠宇,于书院西边建讲道堂。弘治七年(1494)知县张津于书院前建拜亭,以供晋谒者落脚。正德八年(1513),侍御史李如圭巡查抵潭,命知县戚雄改建书院。嘉靖八年(1529)知县薛宗铠巡视亲睹堂庑破旧,再次进行修葺。万历八年(1580)奉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清乾隆四十年(1776)重建书院。20世纪70年代书院被改建为生产队仓库。其门前右墙仍嵌有乾隆五十八年(1797)马伏刘氏合族所立的“书院禁碑”。村坊中砖刻“淓洲映瑞”“太平毓秀”尚存。
云庄书院,前有崇山之胜,后有踞峰之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林木葱菁,清景满眼。昔有云庄八景,骚人墨客题咏颇多。
一曰笼山曙色。书院之前,奇峰团聚,如金笼然。吴高诗云:“先生古木三更月,影动扶桑五色云”。
二曰双溪水涨。书院地处双溪会流处。一溪流自麻沙,一源出自茶布。春潮暴涨,水波凌凌。
三曰芳洲夕照。面前沙洲,岸草萋萋,汀兰呈芳。夕阳斜照,锦鳞畅游。
四曰狮岩霁云。峰峦蹲伏,状如雄狮。然穷冬雨雪,他山不见白,独狮岩之巅有之,霁后仰视,益增爽气。吴高诗曰:“怪石巉岩银错落,疏篁古木玉参差。”
五曰马岭晴云。山岭昂藏,势如奔马。好天晴景,云气缥缈充斥,散布虚谷终日。吴高诗云:“鹿卧翠烟浓欲滴,鹤迷珠树杳难分。”
六曰九曲回流。书院前溪流九曲,如环如带,弯弯澄澈。渔舟往来,鼓楫而歌,“欸乃”之声相闻。
七曰五龙耸翠。五山耸拔,形如列屏。竹树葱菁,春潮细雨,望之蔚然,翠色可览。吴高诗云:“雨余人看丹青画,云净天开翡翠然。”
八曰寒泉佳丽。朱熹母祝氏夫人墓,乔木千章,松篁间杂,珍鸟啭而繁花艳。山之旁有泉,清冽如冰。饮之有翰墨香。
出马伏村部,在公路右边,沿着金灿灿的稻田小路,进入一片幽静的竹林,竹林深处就是著名的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
南宋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母亲病逝于五夫紫阳楼,朱熹少年丧父,壮年又丧母,十分悲痛。次年,朱熹率领一家老小,亲自安葬母亲灵柩于建阳马伏天湖之阳。为了纪念母亲,朱熹一边为母亲守孝,一边在母亲墓地边建筑寒泉精舍,研究理学学术,开始了他生平最重要的理学研究生涯,这就是著名的寒泉著述。
一般人守孝是三年,但是朱熹却一守就守了10年。这10年间,除了朱熹对母亲表以思念,最主要的是朱熹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理学上,这一阶段是朱熹学说研究、著书立说的重要时期。
在寒泉守墓期间,朱熹完成了第一部理学著作《太极图说解》,这是朱熹逃禅归儒,转向儒家理学研究的标志,通过太极图来解说他的宇宙生生不已的变易思想,认为太极化生万物的变易和由万物复归无极的变易,构成宇宙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
朱子在寒泉守墓期间,先后完成了《太极图说解》《西铭记》《论语精义》《孟子精义》《资治通鉴纲目》《伊洛渊源录》等著作,其中《论语精义》《孟子精义》是《四书集注》中二书的最初稿,表明朱子理学思想的初成。
朱子在寒泉林的成就,吸引了四方学子前来拜师求教,先后有蔡元定、林用中、范念德、祝穆、刘爚、刘柄、徐宋臣、詹体仁、范仲宣、何镐、黄榦等二十多名弟子前来问学。
淳熙二年,东南三贤之一吕祖谦慕名到寒泉林与朱子论学,二人共同编著《近思录》,还促成朱子与陆九渊的鹅湖论道,首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如今,光阴千载,日月悠悠。时光轮逝,寒泉天湖之水,静静荡漾在日光之下,向人们述说八百多年前不朽的历史往事。(黄家鹏)
相关阅读:
- [07-02] 雄关分水 朱熹得诗
- [05-21] 朱熹与松溪湛卢山
- [04-24] 余浩男谈纪录片《朱熹》创作:聚焦“当下意义”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