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南平频道 > 南平民生 > 正文

注入“文化魂” 延城更有“范”

2019-12-31 08:31:19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九龙怀古》《九龙的力量》《厝码》《巨口厝》……走进国家级生态乡镇延平区巨口乡,传统古厝与现代艺术作品交相辉映,诉说着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2018年到2019年,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艺术家在以山水环境、农耕土地以及传统村落为创作背景的巨口乡百平方公里的空间里,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放置在田野乡间、房前屋后,将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魂牵梦绕,一缕乡愁。延平山美水美,文化遗产丰富,养生文化、茶洋窑文化、理学文化、成功文化等独具特色。依托延平特色文化,各类民俗节庆品牌随之确立。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日,延平区也时常开展文物知识宣传、非遗项目展演、延平区民俗风情摄影展等活动,将文化送进社区、学校、农村,让市民在文化熏陶中讲文明、树新风。

活力四射,迸发别样热情。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延平区融合“水美经济”“数字经济”“武夷品牌”建设,打响绿色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赛事活动、各类文化节在延城举办。2019年,延平区连续举办了中国延平乡村艺术季、中国龙舟赛总决赛、中国野外垂钓大赛等有影响力的全国性文化体育活动,创建数字游乐产业园区,打造百合特色文旅小镇,文化旅游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城市注入一缕“文化魂”。

激活城乡,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抓城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延平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在巨口乡、王台镇、峡阳镇等地推行乡村文化振兴试点,探索建立了三个可复制推广的模板。

——搭建三个平台,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乡村废弃、闲置的校舍、礼堂和祠堂等场所,形成“政府+社会+村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和参与机制,将旧场所修缮改造成新时代文化阵地,满足乡村文化需求。“古厝生态银行”民间资本引入平台已有8个村的闲置文化资产入驻平台,吸引10多家国内文化旅游企业前来洽谈项目;“三堂改书堂”群众参与平台在全区推广,244个行政村的祠堂、庙堂和破旧礼堂成功嫁接改造为186家新时代文化阵地;“文化阵地复兴”政策对接平台争取和运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中央和省、市、区政策资金和专项债资金。

——坚持三个促进,激活乡村文化开发。充分发掘传统村落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珍贵价值,通过艺术、文创等促进村落活化、产业提升、业态延伸,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文化输出地和新型创业空间,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多元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目前,全区已催生一批旅居养生、研学旅行、艺术空间、生态农业、餐馆民宿等乡村新兴经营主体,打造出“艾草庄园”“百合文苑”等有特色、有示范带动力的艺创、研学民宿样板。

——推行三个模式,复活乡村文明基因。着力唤醒乡村优秀文化的文明基因,通过推行“爱心超市”文明积分、“红黑榜”正反激励、“网格化”乡村治理等模式,给乡风“洗脸”、为素质“洗礼”,激发乡村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综合素养。


随着“古厝生态银行”创新机制的建立,“三堂改书堂”特色做法的推广,“延平乡村艺术季”品牌活动的开展,以及“王台百合特色文创小镇”“谷园多肉文创园”等一批文创基地的建立,延平正逐渐唤醒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开拓新时代传统村落保护、文明乡风养成、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创意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激发活力提供特色范本。

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延平把本土文化的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其新时代内涵,让城乡焕发出新的魅力与风采。(卢国华 施孪宁 黄炜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